刘汝明为何始终追随蒋介石,无论谁去劝说,也不肯起义?(一)
2024-09-10 19:53:08
虎父无犬子!潜艇兵王王昌来,服役35年零失误,儿子成他顶头上司
王昌来与儿子王晨
“爸,咱下回别搞这么正式,好不?”看着面前庄严敬礼的下属老兵,海军上尉王晨有些难为情地说道。
老兵一听这话,略带火气地回答:“上尉同志,这是必须的,我是在执行命令。”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但潜艇上还是尽量避免父子兄弟等亲属在同一艘潜艇上,其中最大的缘由,是为了给战士的家里留个后人。
那为什么这对父子能在一艘潜艇上呢?主要还是这当父亲的老兵太靠谱了,他可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深海兵王”。
这位“兵王”名叫王昌来,是我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的一级军士长。服役30多年零失误,对鱼雷的了解程度在我军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也被战士们誉为“鱼雷王”。
35年铸就“深海兵王”
1978年,20岁的安徽小伙王昌来参军入伍,成为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的鱼雷兵。在海陆空三军中,不乏各种充满危险的兵种,就比如潜艇兵。
潜艇兵长期都要挤在密闭狭小的空间中,虽然有人说话,待久了心里多少也会有些憋得慌。最要命的是,潜艇如果严重受损,战士们就要从鱼雷的发射管里逃生。
另外,如果潜艇上的鱼雷爆炸了,其他人可能有机会脱险,但鱼雷兵幸存的概率相对较低。
当时发射鱼雷也是一件颇为复杂的工作,整艘潜艇要喊60多次口令、完成30多个动作,才能把鱼雷向目标发射。
在发射的时候,鱼雷兵必须保持全神贯注、头脑清醒,在处理口令信息的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操作,稍有疏漏打偏目标是小事,直接在潜艇里炸了才是大事。
可想而知,当时还是一名新兵的王昌来压力该有多大。
有压力就有动力,王昌来在潜艇里夜以继日地训练和学习,那种劲头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相比,可谓是有过之无不及。
通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以及自律与责任感,王昌来从戎35载,从未出现过任何失误,甚至连口令都没有喊错过。
把所有操作流程都练成了肌肉记忆,还创造了多项专业第一的纪录。
正因为熟悉每一步流程的原理,碰到有些“疑难杂症”,他很快就能给出解决方案。
在一次重装鱼水雷的过程中,战士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不管怎么尝试,发射管里的水都无法排出。
王昌来经过分析后认为,战士们都是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操作的,不可能是误操作造成的。
另外控制排水的装置他也检查了,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就说明,很可能是排水口堵了。
这个问题看似容易解决,但深海毕竟和陆地不同,需要考虑压强、水流等因素,稍有不慎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只见王昌来让战士们都远离发射管,自己一人拧开了后盖,凶猛的水龙撞击在王昌来身上。不一会,发射管里那一吨多的水就全排空了。
接着王昌来又爬进发射管里,快速清理了堵在排水口的几个垃圾,使得眼下的任务得以按时完成。
不过清理排水口这事,和装卸爆发器相比还安全了不少。爆发器是鱼雷中最为敏感的部件,装卸时哪怕遇到一点小故障,都可能是致命的大问题。
这种事对于王昌来来说,反倒习以为常了,因为他每年装卸发射器的次数大概有200多次,后来提及此事他还爽朗地笑道:“当了35年兵,算算已经与‘死神’见面6000多次了。”
其中,多半还是靠机智化险为夷的,在一次实弹演练中,他甚至“客串”了一次拆弹专家。
当时,王昌来和战士们正在进行装填工作。好巧不巧,爆发器里的一根底火卡在了底火基座里。不及时取出来,搞不好整个鱼雷舱就爆炸了。
可是取出来也是一件麻烦事,因为结构等问题,必须要用坚硬且不容易打出火花的东西才行。
念及于此,王昌来飞快找来了一根木筷子,将其磨成针,再小心翼翼地把底火挑了出来。
旁边的战士们光是看着都紧张地不行,打心里佩服老兵王昌来。
有个人却并不服他,笑着说道:“这算哪门子创意?抗战时期,赵章成将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打得鬼子嗷嗷叫,那才是真厉害呢!”
这个“口出狂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儿子:王晨。
刀子嘴豆腐心的爷俩
王昌来和王晨这对父子,早年间一直不怎么和睦。毕竟王昌来跟家人聚少离多,他归队前妻子刚怀上孕,过了两年他才回家,这时两岁的王晨都会开口说话了。
虽然王昌来带孩子的时间不多,可王晨的性格脾气和他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倔脾气。他们父子俩见面次数不多,一见面特别容易斗嘴。
每当王昌来在和别人讲解鱼雷的一些基础原理时,王晨多半说些话噎王昌来:“吹啥吹?你这不就是拉扳机吗?简单得很,是个人都会!”
王晨童年照
听到这话,王昌来则会反呛道:“人不大口气不小!你回头也当鱼雷兵啊,这么简单的事肯定难不倒你,不就是拉扳机吗?”
其实,这爷俩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虽然不饶人,但是都把心里话藏在了“针锋相对”之中。
王晨心里清楚父亲当兵不容易,他一直偷偷将父亲当成偶像。
每当他思念父亲时,便会拿出父亲发愣。看着照片里穿着军装的父亲,王晨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个和父亲一样厉害的海军。
说来也“巧”,这个理想同样也是王昌来的心愿。他后半辈子最大的心愿,便是儿子能“子承父业”,从他手中接过名为“保家卫国”的接力棒。
王昌来一家
时间飞逝,一眨眼王晨就已经上高二了,此时的他也正好处在叛逆期,父子俩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动不动就会发生争吵。
不过基本都是王晨输,气得他直接跟父亲耍起了无赖:“你也就会在我面前牛了!不就是一个兵嘛,在你领导面前你敢不?”
这句话,无疑是在火上浇油了。
王昌来也气得不行,起身怒喝道:“有能耐你去考个军官,当我的领导!”
“没问题啊,到了那天,我要你给我敬礼!”说完,王晨扭头就回自己的房间了。
这次争吵后,王晨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背东西练题。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同学,而是他的父亲。
高三毕业时,王晨如愿考上了青岛的海军潜艇学院,四舍五入也算是王昌来的领导了。
王晨得意地和王昌来“炫耀”,王昌来先是嘴角上扬,接着眼神却又忽然暗淡了下来。王晨当时正在兴奋劲上,以为父亲只是因为输了才有些难受。
进了学校后,一些关于潜艇兵的“传说”在新生之间流传开来。王晨听说潜艇兵都有个传统,那就是每次执行任务前,都会给家里寄一封家书。
如果他们平安返航,他们和家人便会把家书撕掉;如果他们魂断大海,那封家书便成了绝笔遗书。
王晨忽然想起,当年父亲寄回家的信,母亲不仅放在铁盒里不让他看,还在父亲报平安后看都不看就撕了。
他这才恍然大悟,信里面的内容想必太过沉重,人只要还在,信自然也就没有看的必要了。
与此同时,他也明白了父亲当时并不是失落,而是担忧与自责。原来,王昌来对儿子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由担心儿子以后的安全。
此后,王晨对王昌来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再也没有和王昌来顶过嘴,不过王昌来好像并不领情。
“我不是你老子!”
2008年,王晨毕业后留在了青岛工作。他刚进部队没多久,母亲就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成宿睡不着觉,因为操心他们爷俩。
得知母亲的情况,王晨就开口劝王昌来退休:“爸,您已经服役满30年了,赶紧办理退休,跟我妈一起来青岛享享清福吧。”
没想到,王昌来压根就不接话茬,自顾自地跟王晨说:“我们支队马上要接收新装备,刚好和你的工作对口,你要是能来就好了。”
3年后,王昌来得知支队新调来了一个鱼水雷部门长。看到新领导后,王昌来面无表情,内心却激动不已。
这新领导不是别人,正是身为“新装备人才”的王晨。
有趣的是,王昌来和王晨见面后,王晨是一个劲递眼神,王昌来则装作没看见,上来就敬了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
虽然当年王晨确实说了要让父亲给自己敬礼,但真到了这么一天,他心里却是说不出的难为情。
趁着休息时间,王晨找到王昌来,求父亲别这么正式。结果王昌来看着儿子,一板一眼地训斥道:“必须这么正式!在潜艇上我是你部下,不是你老子!”
话虽这么说,王昌来仍不免会流露出一些严父的关爱,对王晨各种“挑刺”,王晨渐渐也积攒起了火气。
清晨,王晨指导战士们进行鱼雷发射操演,提高准备速度。
他亲自示范了整个流程,这些都是他在学校里的拿手活,一边讲解一边做都能很流畅,战士们看完佩服得连连鼓掌。
这时,王昌来却突然笑道:“你这样操作不行,速度太慢了。”
王晨本来还有点小得意,突然被泼了这盆冷水,自然有些不高兴:“是吗?那咱们来场比赛吧,看看谁更快。”
在战士们的围观下,这对谁也不服谁的父子,展开了一场“技术决斗”。
王晨看起来势在必得,动作甚至比演示时还快;王昌来看起来更淡定一些,脸上云淡风轻,动作却迅速灵活。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王昌来竟然比王晨还快了差不多1分钟。看着陷入沉思的儿子,王昌来谆谆教导道:
“学校里教的是空管操作,步骤并没错,但我们是作战部队,要按管内有鱼雷的战斗状态去改进操作,你可别小看这1分钟,在战时早1分钟发射鱼雷就有可能赢得胜利。”
除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王昌来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儿子。
前几年战士们驾驶潜艇出海进行实射战雷训练,中途只听一阵“哗啦啦”的声音,吊着鱼雷的链条断得只剩一根,鱼雷轻微晃动,仿佛随时都会坠落爆炸。
就在战士们一时惊诧的时候,王昌来没有丝毫愣神,快步跑过去准备接上链条。由于鱼雷的重量,链条绷得又直又硬,搞不好手指都会被削断。
王昌来手上纵然布满老茧,也被划出了不少口子。他忍着剧痛,快速地把链条缠在齿轮上,并且顺利接上。
一名战士事后还啧啧称奇:“王班长简直是要雷不要命。”
王晨眼里有泪花在打转,他心疼父亲,同时也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兵王”不只是称号,更是一种精神。
最好的传承
2013年,一级军士长王昌来安心退休,将自己的“兵王精神”传递给王晨和战士们。让他下定决心退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儿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当时王晨带着战士们往潜艇上装鱼雷,一名战士因为太忙,还没把鱼雷的爆发器调到安全状态,就准备进行装填。如果这枚鱼雷装进去了,后果不堪设想。
眼疾手快的王晨迅速捕捉到了他的动作,二话不说直接冲过去,将这名战士推到安全区域后,迅速且小心地调整了爆发器。
当时王昌来不在现场,他听别人提及这事后爽朗地大笑到:“好!不愧是我王昌来的儿子,是个合格的潜艇兵!”从那天起,王昌来便做好了退休的心理准备。
在最后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时,王昌来眼眶湿润地抚摸着熟悉无比的绞雷机手柄,一圈又一圈地装雷。随后他汗流浃背地看着鱼雷,怎么也看不够。
离开前,王昌来给儿子留下了堆成小山的书籍和笔记,这都是他这些年的经验与心血。
因为装备更新换代,里面有些知识点其实已经用不到了,可王晨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他不光想要参透父亲研究问题的思路,更是将这些当做父亲的家书。既是写给他这个当儿子的,也是写给千千万万潜艇兵的。
退休没多久,王昌来又向上级申请,希望能继续为国家做点贡献,哪怕让他去看管鱼雷仓库都行。
潜艇支队也不舍得他这个人才,直接将他聘为教练室鱼水雷专业教练员。
这份工作和潜艇兵相比自然轻松不少,起码王昌来能经常回家,吃完饭后看看电视。
他最喜欢看军事相关的节目,他时刻关注着我国海军的新成就,同时也关注着儿子王晨的消息。
2016年,王晨和战士们登上了我国自主研发了一款新型潜艇。
王昌来知道后喜不自胜,激动地对王晨说:“儿啊,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学,争取早日打好咱们支队新型潜艇的‘第一雷’!”
王晨笑着打趣父亲:“放心吧爸,我以后一定干得比您还好。”
回到部队,王晨翻开了王昌来留下的一份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了两行字:“离开了您,我这只小鸟到底能不能飞?能飞多远?其实,最好的传承,就是成为更棒的你!”
2018年,王昌来父子身着军装登上央视节目。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深深的海洋里。你说你听不到我的豪言壮语,我只能告诉你我在向你敬礼......”
唱完这首《不要问我在哪里》,王昌来严肃地说:“我要摘下我的帽子和军衔,这是纪律。”
随后,他摘下军帽,轻轻吻了吻上面的徽章,王晨在旁边帮他摘下军衔。
期间王昌来没有说一句话,脸上的伤感任谁都能一眼看出。后来他自己也说:“很难受,我舍不得这一身军装。”
最后,王昌来感慨万千地对儿子王晨说:“作为父亲,我为你走上当兵这条路感到骄傲;
作为老兵,我对新时代的潜艇兵能继承我们的事业,使我们的事业能够发扬光大,我更感到骄傲。儿子,加油,老兵给你敬礼了!”
三十五年斗惊涛,两代父子逞英豪。“兵王”不只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光荣称号,更是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
正是因为有王昌来这样的“兵王”,以及王晨一样的“继承者”,我国的领土海疆才能如此安全,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参考资料
[1]青岛新闻网,《北海舰队60岁兵王、33岁少校上央视》
[2]中国广播网,《老兵王昌来:“儿子给我当领导”》
[3]中国新闻网,《纪实:中国海军某潜艇支队有一对“父子兵”》
[4]《解放军报》,《潜艇兵装填鱼雷紧张险酿事故 危险关头被推开》
[5]《解放军报》,《最好的传承,就是成为更棒的你!》
2024-09-10 19:53:08
2024-09-10 19:51:01
2024-09-10 19:48:54
2024-09-10 19:46:47
2024-09-10 19:44:40
2024-09-10 19:42:33
2024-09-10 19:40:26
2024-09-10 19:38:19
2024-09-10 19:36:12
2024-09-10 19:34:05
2024-09-10 19:31:58
2024-09-10 19:29:51
2024-09-10 19:27:44
2024-09-10 19:25:37
2024-09-10 19:23:30
2024-09-10 19:21:23
2024-09-10 19:19:16
2024-09-10 19:17:09
2024-09-10 19:15:01
2024-09-10 19: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