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地主的终结时代:李嘉诚为什么一定要“跑”?
2024-09-10 19:10:47
通俗西藏史(一百八十六)-如何评价尺带珠丹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川西、滇北的内容,到上期就算暂时告一段落了,安史之乱以后的内容,我们放在一起讲。
到上期为止,我们算是大致上讲完了尺带珠丹时期的全部内容,现在可以来回顾一下了。
我们是从西藏开始讲起,然后讲到了河陇、西域、川滇。
从这期开始,我们要重新回到西藏,来讲讲吐蕃内部的博弈了。
我始终都认为,尺带珠丹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吐蕃赞普。
以他在吐蕃执政的时间来说,位列历代赞普之首,长达52年,一个人就占了吐蕃王朝的四分之一。
关键他在位期间并不是毫无作为,但在藏文史料上,写尺带珠丹的篇幅真是少得可怜。甚至都没金城公主多,实在有点厚此薄彼了。
为什么这么少呢,我估计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他正好处在吐蕃两个高峰之间的波谷期。
第二个是他弘佛的业绩,比不上其他几位赞普。
我们先来说波峰波谷的问题。
纵观吐蕃的发展轨迹,明显呈现双波峰特征。
松赞干布、禄东赞父子时期属于吐蕃发展的第一个波峰。
在这个波峰里,吐蕃疆域极速膨胀,顺利拿下了青海、甘南、川西、滇北,并且和唐朝激烈争夺安西四镇。
第二个波峰出现在赤松德赞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吐蕃凭借安史之乱的红利,再次开疆拓土,席卷陇右数十州郡,截断了河西走廊。兵锋最盛之时,一直打到了陕北。
尺带珠丹就比较倒霉了,他上接第一个高峰的退潮期,下接第二高峰的上升期,正好处在两个波峰之间,确实属于波谷阶段。
我们看历史一般来说,都喜欢那些轰轰烈烈的桥段,因为又精彩,又热闹。
对很多人来说西汉的历史,就是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的历史,汉武帝之后的皇帝,你们能记住几个?
唐朝的历史,就是李渊到李隆基的历史,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你们了解几个?
这么看起来,尺带珠丹其实也不冤。
吐蕃王朝最有话题效应的赞普,毫无疑问是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朗达玛。
这三位一个是王朝的缔造者,一个是佛教的弘扬者,最后一个是末代赞普。
这都是顶流话题,关注度高很正常。
尺带珠丹没啥话题,关注度不高也很正常。
但我们看历史不是为了看热闹,是在看脉络,看细节。
所以,应该给尺带珠丹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
以我对吐蕃历史的了解来说,如果让我给吐蕃王朝的历代领袖排序,我会把尺带珠丹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在这个排序表里,位居首席的肯定是松赞大神。
他对吐蕃王朝的影响力,无人能与之比肩。
王朝的缔造者,该有这种待遇。
排第二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禄东赞父子。
估计这个排法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刚才说的是吐蕃王朝的领袖,不是说历代赞普。
虽然禄东赞父子掌权期间,吐蕃王朝是有赞普的,但很显然掌舵的人不是赞普。这父子三人掌权的五十年,联手把吐蕃推上了第一个巅峰,吐蕃疆域实现了首轮扩张,并且奠定了整个唐蕃战争的格局。
另外,禄东赞父子的政治影响,可不是仅限于他们掌权的那五十年,这种影响力贯穿了整个吐蕃王朝。
就从这一点来说,禄东赞父子也足够位列次席了。
排第三的,应该就是赤松德赞。
他在位吐蕃完成了第二次疆域扩张,实施了权力结构的改革,还确定了吐蕃的宗教体系。
这些作为不但影响了吐蕃王朝,对以后的西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往下就是尺带珠丹了。
其实我个人感觉,尺带珠丹和赤松德赞的位置可以互换。甚至从政治角度上说,尺带珠丹可能还要略强于赤松德赞。
具体原因我们一会儿再说。
之后的吐蕃赞普,说真的,从治国理政的角度上说都乏善可陈。
比如被教法史料交口称赞的热巴巾(赤祖德赞),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一起,位列“吐蕃三法王”。但从政治的角度上说,他要为吐蕃王朝的灭亡负很大责任。
这就是我个人的排序,如果我们把禄东赞父子去掉,单说吐蕃王朝的历代赞普,尺带珠丹稳居前三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再回到波峰波谷的问题,尺带珠丹执政的时期,吐蕃王朝确实处在波谷期,但至少他没把国家带崩了,这就能看出他的能力。
我们来看看他接手国家的时候,吐蕃是个什么状态,再看看他留下的政治遗产。
按敦煌文献《大事记年》的记载,尺带珠丹出生于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当年冬天,他的父亲赤都松赞就在远征云南期间,意外去世。
随后在705年,吐蕃政坛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首先是国内的两个贵族掀起了叛乱,然后是一帮大臣扶持王子拉拔布继位,再然后是新任大相没干几天就被抓了起来,再再然后是属国悉立国叛乱。
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动荡下,太王太后没庐·赤玛伦力挽狂澜,废新王、换大相、平叛乱,才让襁褓中尺带珠丹做了赞普。
这就是尺带珠丹接手政权时的状态,虽然这些事儿确实和他没大多关系,当时他还吃奶呢,管不了这么多事儿。
但从当时激烈的政治博弈上看,尺带珠丹的执政环境,无论如何也谈不到稳定。
等到尺带珠丹去世的时候,吐蕃的政治结构已经基本稳定了下来。代表外戚势力的“尚”族,已经基本和“论”形成了平衡。
或者说的更直白点,是吐蕃王室把外戚集团从贵族体系中分离了出来,并用扶持他们的方法,对强大的贵族集团实施了制衡。
这种用“尚”制衡“论”的方式,始于尺带珠丹执政期间,并被此后的赞普沿用。
从此之后,吐蕃再没出现第二个噶尔家族。
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一个论定,尺带珠丹执政期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成功堵住了“论”再次弄权之路。
至少从现在掌握的材料上看,这种论述是有根据的。
尺带珠丹之前的七八十年里,吐蕃的十四代任大相,有七任死于非命,不是被杀,就是被迫自杀。而在尺带珠丹执政的五十二年里,只有一任大相被杀。
这位被杀的大相,就是韦氏家族的达扎恭禄。
我们之前仔细讲过达扎恭禄,名字叫《死于反间计的吐蕃大相》,不再赘述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尺带珠丹执政期间,吐蕃的政治生态已基本稳定,不再像之前博弈得那么惨烈了。至于他挥起屠刀的那次,也是为了打断韦氏家族的崛起之路,避免出现第二个弄权的豪门。
也就是说,尺带珠丹确实处于低谷期,但他也没躺地上摆烂,而是做出了积极的调整。
当他离开的时候,给赤松德赞留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结构。
至于吐蕃的对外关系,虽然在这个阶段,吐蕃遭遇了唐朝的一个反击高潮,在河陇、西域受到了一系列挫折。但至少吐蕃依旧牢牢控制着吐谷浑故地,并没有让局势翻盘,而且当唐朝和南诏的联盟破裂后,尺带珠丹马上就砸下大量的政治筹码,成功的拉住南诏。至少在剑南方向保持了优势,也算是成功扳回了一局。
要知道,尺带珠丹面对的可是李隆基和他的开元盛世,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算难能可贵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儿子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确实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堪称是如日中天。
再加上他弘佛的成就,让各种藏文史料对他不吝溢美之词,但这种如日中天是不是都来自于他的能力,似乎没多少人想过。
公允的说,赤松德赞是吐蕃王朝运气最好的赞普,继位当年就赶上了安史之乱。他在位期间疾风暴雨式的领土扩张,并非源于吐蕃实力的增强,而是唐朝实力的断崖式跌落。
另外,他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不是所有人都是松赞干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十三岁的时候,玩弄朝政于股指之间。
实际上在赤松德赞继位之初,玛祥仲巴杰和恩兰·达扎禄恭推动了一次灭佛运动,以崇佛闻名的赤松德赞也没什么办法。
这就可以看出来,他继位以后,对朝政没多少控制力度。
等他去世的时候,曾经被用来制衡“论”的外戚集团做大,赤松德赞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结果,同为外戚势力的纳囊氏和蔡邦氏爆发激烈的权力斗争。
这种政坛的剧烈震荡,直接影响了之后的牟尼赞和赤德松赞的早期。
也就是说,从政治遗产的角度上说,赤松德赞可能还要略逊尺带珠丹一筹。
我们看一个领袖的时候,通常是看他生前都做了那些事,但政策是有延迟效应的。也就是说,政策制定之后,不可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而是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出好坏。
对一个政治人物的评价,不能光看生前,还要看看留下的遗产。
由于尺带珠丹的记载太少了,我们用唐朝皇帝的例子,来类比一下。
说起唐武宗,估计大多数人脑子显现出来的词汇都是灭佛。
确实如此,唐武宗灭佛来着,但问题是他不光灭过佛,还干过很多其他的事情。
他在位期间,压制宦官、裁撤冗员、惩治贪腐、收服藩镇、大败回鹘、打击佛教,着实干了几件正经事。
所以他在位期间,才会被称为“会昌中兴”。
可现在大家就记得“会昌灭佛”了,或者“会昌法难”,根本不知道还有个“会昌中兴”。
中原地区是个很纯粹的世俗社会,但这不代表佛教没有话语权。
实际上,佛教文人士大夫中很有市场,只不过在政治上斗不过儒家,没太大的政治影响力。
但他们具备改变舆论的能力,尤其是在后世。
比如灭过佛的“三武一宗”,要么死的早,要么是被杀,于是就有了一个说法,他们是因为灭佛遭了报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朗达玛,这位也是因为灭过佛,被黑了一千多年。
说起来唐武宗和朗达玛还真是对好兄弟,朗达玛率先在吐蕃灭佛,然后在842年被僧人刺杀而死。唐武宗接过了朗达玛的未尽事业,在842年开始灭佛。
当然这是个巧合,俩人之间肯定没商量过。
唐武宗的上一代皇帝唐文宗时期,爆发了甘露之变,已经被宦官软禁了。但他接班以后,没多久便撵走了大宦官仇士良。之后就在李德裕辅佐下,澄清吏治,发展经济,革除积弊。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唐朝就展现出了复苏的迹象。
只可惜,唐武宗跟其他唐朝皇帝一样,喜欢嗑药,三十三岁就把自己嗑死了。
有一次我们在群里闲聊,说到吐蕃王朝扩张的时候,有个兄弟说了这么一段挺逗的。
他说:“你们老说,吐蕃是唐朝一生的敌人,其实真正的巨人杀手是道教。你想啊,吐蕃跟唐朝打了一百多年,打死一个唐朝皇帝没有?一个都没有吧,道教可以干掉了好几个唐朝皇帝!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巨人杀手!”
从整体上来说,唐武宗比之前的唐穆宗、唐敬宗相比,强得不是一点半点,甚至比之后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也要好上不止一个层级。
只不过他的运气比唐宣宗差太多了。
唐宣宗的“大中之治”最大的政治功绩就是收复河西走廊,可这件事跟唐宣宗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从谋划,到实施,都是张义潮独立运作的,只是为了追求一个名分,才捧着十一州地图入朝的。
结果这件奇功,就算到唐宣宗头上了。
然后他当政期间,把会昌新政的措施全都翻了过来。
唐武宗灭佛,他就崇佛;唐武宗裁撤冗员,他就恢复;唐武宗信任李德裕,他就用牛僧孺,唐武宗压制藩镇,他就跟藩镇妥协。
一套操作下来,彻底把会昌中兴的成果都败完了。
他那个“大中之治”的前半期,社会确实比较稳定,但很大程度上是在吃“会昌中兴”的红利,到了后期该检验自己的政策成果了,就变成藩镇叛乱了。
他死后四个多月,就爆发了私盐贩子裘甫的浙东起义。
这场起义,掀起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又过了一年,南诏国也打过来了。
870年的时候,南诏都打到了成都城下。
这些锅都让唐懿宗背了,其实很多坑都是唐宣宗挖的。
说到这儿就有个问题了,唐武宗的政策明明挺有效,为啥唐宣宗一定要反着来呢?
这就得聊聊唐宣宗的执政合法性了!
唐宣宗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逆着继承皇位的皇帝。
他从唐武宗手里接过了皇位,但他不是唐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唐武宗的弟弟。
他唐宪宗的儿子,是唐穆宗的弟弟,唐武宗的叔叔。
这个继承方式是不是好神奇!
要知道,唐武宗可不是没儿子,人家有五个儿子。
所以唐宣宗这一辈子,都在用质疑唐武宗执政合法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执政合法性。
他甚至为了强调自己是唐宪宗儿子的特质,想把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爷四个从太庙里撵出去,好在被大臣们拼死拼活拦住了。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逢武宗必反了,您执政合法性都有问题,执政措施能没问题吗?!
不过,唐宣宗执政期间,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在位期间,宦官确实没折腾出什么动静来,这在中晚唐的皇帝里算不错了的。但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揣摩大臣心思上了,很多做法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都得直呼内行。
比如他让翰林学士编了本小册子,记录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名为《处分语》。
这本书是干嘛用的呢?
每次有外放出京的刺史,在临行前都有一个保留节目,皇帝召见亲自唠唠。
每次唐宣宗都大讲特讲当地的风俗特点,意思就是老子在当地有人,啥事儿我都知道,你小子别嘚瑟啊。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以至于干了十年宰相的令狐綯都曾说过:“我跟皇上汇报工作,没有一次不汗流浃背的。”
有句成语叫“人至察则无徒”,您作为一个皇帝,靠智商碾压管大臣,一天到晚抠细节,还有哪个大臣敢出来担责任,挑大梁?
唐宣宗跟嘉靖皇帝真挺像的。
两人都是从武宗手里接过了皇位,也都是不是武宗的儿子。
但唐宣宗更严重,正德皇帝人家没儿子,可唐武宗有儿子。
所以唐宣宗的状态,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一个嘉靖,再加上半拉万历。
关于唐宣宗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叫好,但给差评的大多数都一针见血。
北宋名臣孙甫就说:“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区区为善,止于小节尔。”
《新唐书逆臣传》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评语:“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馀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
这段评语不知道是宋祁写的,还是欧阳修写的,想想唐宣宗号称“小太宗”、“大中之治”,确实挺讽刺的。
欧阳修又在《新唐书宣宗本纪》的最后写了这样一段:“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就更直接了“唐之亡,宣宗亡之”。
说到这儿,我们就知道了,唐宣宗没那么好,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优待官员,崇尚佛教被表扬出来的。
那么同样崇尚佛教的赤松德赞,是不是也是被后世连篇累牍的表扬出来的呢?
他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呢?!
而那个本来干得挺好的尺带珠丹,是不是因为弘佛弘得不明显,没被好好表扬,导致我们对他认识不够充分呢?
2024-09-10 19:10:47
2024-09-10 19:08:40
2024-09-10 19:06:33
2024-09-10 19:04:26
2024-09-10 19:02:20
2024-09-10 19:00:12
2024-09-10 18:58:05
2024-09-10 18:55:58
2024-09-10 18:53:51
2024-09-10 18:51:44
2024-09-10 18:49:37
2024-09-10 18:47:30
2024-09-10 18:45:23
2024-09-10 01:26:42
2024-09-10 01:24:35
2024-09-10 01:22:28
2024-09-10 01:20:21
2024-09-10 01:18:14
2024-09-10 01:16:07
2024-09-10 0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