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纸币合集,看看你都认识哪几种?
2024-09-16 08:53:28
萧子升有性格的一生
“拨开历史迷雾、静看风云变幻”
笔者研读历史,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人物,常抱有浓厚的兴趣,其实,这些所谓的“冷门”,只是对当今而言,虽如今名声不显,而在其生活的年代,却可能是风云人物、声名显赫。本期,带来的是“冷门”历史人物是萧子升,这个人名,常出现在伟人毛泽东的传记里出现,属于那种长闻其名,名字熟,但真正了解其生平的人,并不多。
一、萧子升是青年毛泽东的至交好友
萧子升(1894-1976),基本和伟人毛泽东的生存时长一致,也是个巧合了。
萧子升是湖南湘乡人,其父亲萧岳英有留学背景,归国后,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教书,萧子升很早就跟着父亲上了小学,其天资聪明,加之勤奋好学,在东山小学期间,写的作文就被全校传观,是个小学霸一样的人物。
毛泽东也上过东山小学,只是由于上学晚,比萧子升小三届,当时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弟弟萧三是同班同学,非常要好,因此,在东山小学期间,毛泽东就跟萧子升认识了,只是两人差三届,关系应该属于一般朋友而已。
萧子升和毛泽东真正相熟是在长沙期间,1911年萧子升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长沙)、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长沙),不就后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两人又成了同校师兄弟。
曾经幼年认识的老乡,如今又相逢在异地长沙,青年的很快就结成了好友,萧子升诗文俱佳,毛泽东文采不俗,惺惺相惜,常常聚在一起,探讨专业,谈论人生、社会、理想……,两人与湖南另一青年才俊蔡和森,三人结为好友,均为长沙大学教授杨昌济的得意弟子,人称“湘江三友”。
那个小小的长沙城,几个热血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那个时代炫丽的乐章,也是彼此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纯真友谊。
1915年,萧子升早于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两人虽然不在一处,但是却并未中断联系。从1915年到1918年,两人靠书信来往,交流思想,单是毛泽东写给萧子升的信就有13封。
在信中,两人探讨最多的是学问,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两人的研究都很精深。萧子升曾援引《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回信说:“多言也许会招愆,但这不能成为废言的理由,就像不能因噎废食一样。”
多年后,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李纳”的名字,正是来源这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萧、毛两人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出行,那是1917年的夏天,两个热血青年效仿古人要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徒步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县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这次游历,两个人了解了农民的生活,也游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
出发的时候,萧子升诗兴大发,作诗一首以壮行色:
“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去看山河千万里,如何整顿仗空拳。”
这一趟行程充满了年轻人的罗曼蒂克,洋溢着青年的热血,过程也是艰辛和受尽煎熬的,风餐露宿,甚至食不果腹,绞尽脑汁,一路谋生……
如果你在年轻时候,有过这样的一场难忘的旅行,有一个朋友和你并肩而行,抵足而眠,风雨同舟,你们的友谊肯定是坚如磐石、志同道合。
可以说,萧子升是青年毛泽东那个时代,最惺惺相惜、感情深厚的至交好友。
二、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人生选择
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萧子升和毛泽东共同创建了著名的“新民学会”,萧子升是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组织一大批热血青年共同学习、寻求救国道路。
新民学会成立后,做得最大的事情就是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经过一系列的奔波,1919年萧子升、蔡和森等作为第一批赴法学子踏上了去法国的轮船。
萧子升和蔡和森到法国后,一边组织新民学会的会员参加学习,同时积极思考讨论法国的各种思潮。而毛泽东则在国内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并主编了《湘江评论》杂志。
萧子升和毛泽东在这个节点上,人生道路发生了分歧,在法国,各种思潮泛滥,赴法学子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救国思想,萧子升性格温和,接受了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蔡和森和国内的毛泽东,则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蔡和森和毛泽东主张组织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从而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萧子升则主张温和的革命,即以教育为手段的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改良来改造中国。
起初,毛泽东是通过信件形式,对萧子升进行批评:“现在的教育是资本主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始终不能说服萧子升。
1921年,萧子升回国,并回到长沙,在长沙萧、毛两位好友久别重逢,但两人见面之后却发生激烈的争辩。显然争辩的根源在于两人的信仰迥异,两人一个主张改良,一个主张革命,他们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在争论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激动,甚至大动肝火,他对萧子升说:“那你就继续穿你的长袍马褂吧!”这次争论,成为萧、毛二人关系的分水岭,自此,两人分道扬镳,渐行渐远,断绝了往来。
也许是不同的环境和教育程度,造就不了萧子升两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但笔者更认为是性格决定了命运,毛泽东性格果敢坚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而萧子升性格善良温和,典型的读书人,缺乏一种果敢和坚毅,面对国家危亡、民众贫困,期望是循序渐进的改良,不能称之为错,只能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三、倔强的读书人风骨,一生傲世独立
众所周知的结果,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卓越的领袖人物,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改造中国的梦想,事实证明,伟人毛泽东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但我们也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去否认当时那些同样怀揣救国梦想的热血青年们,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知道哪条道路是正确的呢?萧子升等人的改良主义,也是一种道路的尝试,初衷是好的,只是路没有走通而已。
和毛泽东分道扬镳之后的萧子升,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自己了特长,曾经在国民政府内任职。
对于曾经的至交好友毛泽东,萧子升在1930年前后,杨开慧被捕之后,也曾积极奔走营救,限于职权有限,未果。
再后来李石曾在法国创办中国国际图书馆,萧子升在图书馆担任馆长,1951年图书馆搬到了乌拉圭,萧子升在次年也跟着搬了过去。
1955年,我国一个文艺代表团到乌拉圭访问,团长是湖南人,临行前毛主席嘱咐团长:
“乌拉圭有一个叫做萧子升的中国人,他是我的朋友,你去了之后跟他联系一下,我希望他能回国。”
萧子升和毛主席以及团长都是老乡,但是这位团长抵达乌拉圭后,以老乡的身份求见萧子升,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至此,萧子升直到1976年在乌拉圭去世,再未回过祖国。
每每读到这里,笔者非常敬佩萧子升的一世傲骨,颇有民国读书人的风范。
如果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凭借青年时代和毛泽东的友谊,况且本身也没做过屠杀共党或人民之事,只要想回归,谋取一个闲官文职,并非难事。然,傲然独立的萧子升硬生生的就是没有低头,宁可安静老死在天涯海角,也没有回头。
也许萧子升坚持的无政府和改良主义,是错误的歧途,并不适用于中国,但我们不能不否认每个人坚持自己信念的执着,在这一点上,无论成功失败,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萧子升,绝对是有性格的一个热血青年、倔老头,他的这种坚持,何尝不是青年毛泽东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呢?他们从骨子里,是一类人,否则他们怎么曾经是至交好友呢?
您觉得呢?
2024-09-16 08:53:28
2024-09-16 08:51:21
2024-09-16 08:49:14
2024-09-16 08:47:07
2024-09-16 08:45:00
2024-09-16 08:42:53
2024-09-16 08:40:46
2024-09-16 08:38:39
2024-09-16 08:36:32
2024-09-16 08:34:25
2024-09-16 08:32:18
2024-09-16 08:30:11
2024-09-16 08:28:04
2024-09-16 08:25:57
2024-09-16 08:23:50
2024-09-16 08:21:43
2024-09-16 08:19:36
2024-09-16 08:17:29
2024-09-16 08:15:22
2024-09-16 0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