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施工队挖到千年古墓,3个孩童被活埋,专家冒险揭开冥婚之谜
2024-09-15 19:26:56
滞留印度54年 老兵昨归国
2月11日傍晚,王琪抵达咸阳,54年后归国,他被亲人和鲜花簇拥 供图/视觉中国
人们打出欢迎王琪回家的横幅 供图/视觉中国
王琪准备登机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在印度滞留54年后,78岁的老兵王琪终于圆梦,回到祖国。
54年前,中印战争结束了,但负责勘测的小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带迷路,后被印方抓获,入狱7年。1969年,王琪出狱,后受到多方限制,留在印度生活,自此与国内的家人失去联系。
2月11日,王琪和在印度的家人坐上航班前往北京,随后中转回到家乡陕西咸阳。跨越54年,王琪终于再一次伫立故土,与亲人相拥。
滞留印度78岁老兵圆梦归国
2月11日,印度新德里,最高气温23摄氏度。凌晨两点多,几乎一夜未眠的78岁老人王琪,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女,踏上新德里飞往北京的航班。女儿原本也要随行,却因为身体突发不适,留在了新德里。
为了这一天,滞留印度的中国老兵王琪,盼了54年。
彼时,北京春寒料峭,最高气温10摄氏度。11点38分,王琪一行落地北京。随行的外交部人员为王琪和家人准备了棉衣。军绿色夹克外套下罩着迷彩色棉袄,王琪穿着新衣,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机场休息室。
昨天是元宵佳节,吃下一碗热汤圆作为午饭,王琪稍作休息后,和儿子一家三口,踏上回咸阳的航班。而老家咸阳,此刻如同过年般热闹,哥哥王致远理了发换了新衣,打扫好老家的房间,和兄弟姐妹们一同等待弟弟归来。
飞行期间,王琪总是愣神望向窗外,喃喃道:变化太大了。
迷路误入印度境内后滞留
“那一天是1963年,在中国那是一个节日。我迷路了,错误地过了边境。”
1963年,中印边境战事已基本结束,当年24岁的王琪服役于中国某部队。王琪自述,他当时是一名勘测员,后来迷路误入了印度境内。“我遇见了一个红十字车,我向他们寻求帮助。”因为没有任何身份证件,王琪当时被交给印度部队,随后被控“间谍罪”并获刑7年。
王琪的家在陕西乾县薛录镇薛寨南村,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人。大哥王致远回忆,王琪少时未离开过陕西家乡,直到1960年的冬天,弟弟托人带话告诉他,要去青海当兵了。王致远家中,至今留有一张王琪入伍时拍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王琪是青年模样,目视前方,看起来清瘦但身形挺拔。
到部队后,王琪一直与家人保持着书信联系。“他每次写信的开头都是‘敬爱的母亲大人’……”1961年,母亲想念王琪,王致远便请假陪着母亲去青海找弟弟。见面后,王琪给一路奔波的母亲赔不是,母子三人还合了影。当时,部队批给王琪一个星期的假陪伴家人。
多年后,王致远意识到,那可能是弟弟所在的部队赴中印边界的前夕。他也没承想,一次意外,竟让兄弟俩的再次相见,推迟了半个世纪。
1969年,在印度入狱7年后,王琪终于获释。但离开监狱并不意味着能回家,出狱后的王琪被印度警察带到了位于中央邦一个叫做替若地(Tirodi)的村子,并派人监视他的行踪,不许他离开印度。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食物,迥异的社会环境,印度的一切对王琪来说是陌生的。即使在和邻居的交谈时,“在中国的家”也是王琪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晚上我会哭,我想我的家人。”王琪还说,“我想我的母亲。”
母亲至死没再见过儿子
战时的边境消息闭塞,在王琪入狱几年后,陕西老家的大哥王致远发现,一直有书信联系的弟弟,许久没有消息了。而青海一别后,母亲也常念叨着王琪不给家里来信。
战争结束后,部队重新整编,有些人调动了,有些人转移了,有些人不在了,找一个小兵,犹如大海捞针。直到1967年左右,王致远辗转打听到,弟弟在中印边境“失踪了”,有战友告诉王致远,发现王琪走丢后,部队曾派人寻找过,无果。
谁也不知道王琪哪儿去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王致远说,“当时觉得,是敌人把我弟弟害了。”找着找着觉得“没有希望了”,“心也凉了”。
担心母亲身体吃不消,王致远撒了谎,说弟弟在部队执行特殊任务,不方便联系家里。这一瞒,就是十多年。上世纪70年代末,母亲因思念王琪过度,随后卧床不起,病中越发糊涂,1980年抱憾去世。
时隔23年重新续上亲情线
1975年,王琪出狱6年了,36岁的他归国无望,与印度当地女性苏希拉(Sushila)结了婚。此后的数十年间,他们生下两双儿女。多年间,王琪给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寄去数万封信件寻求回国帮助,但这些信最终都石沉大海。
1979年2月12日,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此后,中印关系走向正常化。王琪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改变。1986年,他得到了一个写信的机会。
王致远回忆,大约是在1986年的夏天,他辗转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这封信的信封上有许多他看不懂的外文,王致远心里隐隐觉得“可能跟弟弟有关”,揣着信带到咸阳后他找人翻译,得知信件发自印度的一个小村庄。
打开信的一刻,王致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敬爱的母亲大人、亲爱的兄弟姐妹……”熟悉的抬头,熟悉的笔迹,中断多年的血脉在那一刻穿越了时空。
在信中,王琪写道:我是很好的,结了爱人,已经(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我做生意养活家……王琪在信中说,“很长时间没有通信,我不知道咱们那里情况怎样?我很想念母亲,请您告诉我一切情况。”
怀揣着“一本字典”的异国会面
那年,王致远怀揣着弟弟的家书去母亲的坟前焚了一炷香,把信上的内容一字一句念给母亲听。
自从1986年第一次通信,让王致远和王琪都燃起了希望,那年王致远53岁,被困在印度的弟弟王琪47岁,他们都明白,彼此都即将进入老年。
王琪始终没有加入印度国籍,他一定要回国。为了这个心愿,王琪的大儿子毗什努(Vishnu)不断向当地政府写信提出申请,在另一边的中国,王致远的儿子王英军也在为此努力。
2009年,在家人的支持下,王英军决定以游客身份去印度探望叔叔。王琪得知消息后,激动得一整夜未眠。在新德里的机场,从未谋面的叔侄两人紧紧抱在一起,直到航班的其他人都走完了也没有松开。
王英军从没见过这个叔叔,他形容当时见到的王琪“境况很糟糕”,并不像信中说的那么好,“除了身体还算好,叔叔穿的一身破烂”,甚至在进入酒店时,被门口的保安拦下。最终,王英军向朋友借了最好的衣服给叔叔换上,才带着叔叔进了酒店。
叔侄间的第一次相见,王英军给王琪带去了他在信中提到的新华字典和布鞋。也正是这次相见,让王琪坚持要回国的事情有了眉目,因为侄子帮他获得了办理护照的必要文件。
2013年5月,年过古稀的王琪终于拿到了自己的中国护照。
兄弟俩跨越时空的拥抱
对于王琪和家人来说,归期的实质性进展,伴随着2017年的脚步一同来到。2017年2月11日是元宵佳节,阔别故土54年后,老兵王琪和4位家人将抵达北京。
在王琪的陕西老家,他的一张褪了色的、穿着军装的黑白照片仍被家人完好地保存着。照片中的青年军人,昨天穿越了时空,以一个瘦小老人的样貌回到生养他的土地。
今年1月初,随着多家媒体的介入和中印双方相关部门的努力,王琪回国返乡一事被提上日程。2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取得联系,工作人员表示,王先生的事情大使馆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并介入,现在正在帮助王琪申请出境许可。2月4日,在媒体的帮助下,王致远和王琪进行了视频通话。尽管两位老人都已是满鬓银霜,但隔着屏幕,王致远还是能听出弟弟的陕西口音。
归期临近,2月10日晚,北青报记者再次联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新闻处工作人员王滨滨表示,王琪和印度的家人9日由当地政府从其居住地中央邦接走,于10日傍晚到达新德里。王滨滨介绍,“考虑到王琪老人年龄较大,需要适当休息,并且要给老人办理离境许可证,给其家人办理亲属团聚的签证,老人定在11日出发返回中国。”
出发前,有人问王琪是否打算在中国定居。王琪有些犹豫,在印度的亚热带气候下生活了54年,他不知道还能不能适应陕西的气候。
王琪仍能说一口较为流利的汉语,但印度的家人说的都是印度当地语言。目前,王琪一家在印度的开支全靠大儿子毗什努每个月800元的工资,生活窘迫。但他在印度的妻儿都表示,不管王琪决定在哪里养老,家人都将追随他生活。
11日下午5点57分,78岁的老兵王琪落地家乡咸阳。王琪回程一路始终保持微笑,直到见到哥哥王致远,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文/本报记者 张雅 王天琪
实习记者 刘思佳
2024-09-15 19:26:56
2024-09-15 19:24:49
2024-09-15 19:22:42
2024-09-15 19:20:35
2024-09-15 19:18:28
2024-09-15 19:16:21
2024-09-15 19:14:14
2024-09-15 19:12:07
2024-09-15 19:10:00
2024-09-15 19:07:53
2024-09-15 19:05:46
2024-09-15 19:03:39
2024-09-15 19:01:32
2024-09-15 18:59:25
2024-09-15 18:57:18
2024-09-15 18:55:11
2024-09-15 18:53:04
2024-09-15 18:50:57
2024-09-15 18:48:50
2024-09-15 18: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