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死因只有一个
2024-09-14 18:11:59
魂断巴蜀:88年“1.18”空难,飞机发动机坠落,108人全部罹难
1988年18日22时5分左右,在四川省巴县龙凤乡上空,东经106°16′,北纬29°33′。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伊尔18型飞机发生特大空难事故。98名乘客和10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乘客中有4名外国人。
这架伊尔18型飞机机号为222,航班号为4146,飞机于18日19时5分左右从北京飞往重庆,在距白市驿机场西北角直线5公里的巴县龙凤乡张家湾时,机毁人亡。
1988年的1月18日晚,巴县龙凤乡的张家湾村一片寂静,村民们有的已进入梦乡。突然一声巨响,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一场特大的空难事故发生了。这架伊尔十八型飞机是西南航空公司的客机。于18日上午从成都起飞,经重庆飞往北京。应该在当日13时40分从北京返回。但由于在始飞时晚点,到北京后,又发现故障,延至19时5分左右,才从北京起飞,22时5分左右,飞临张家湾上空突然出了事。
从108名遇难者名单中统计出,机组人员10人,重庆地区乘客41人,外地乘客53人,4名外籍乘客中,3名日本人,1名英国人。
巨响和火光惊醒了张家湾村民,他们纷纷起床跑出家门,奔向出事地点,试图抢救受伤的乘客。一个冲在最前面的农民,在山坡上救起一位乘客,乘客用微弱的声音说:“我心里很难受”。这位农民急忙为他解开衣扣。乘客发出更加微弱的声音:“我是北方人……”话未说完就停止了呼吸。
在同一时刻,白市驿机场发出紧急广播,动员省民航局和机场工作人员,以及来接本次航班的车辆,立即奔赴现场救难。一时间,救护车、抬担架的,一群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呼叫着纷纷朝龙凤乡方向跑去。
也是在同一时刻,重庆市副市长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纷纷驱车赶赴现场。
驻渝某集团军赶来了,空军驻渝部队赶来了,武警部队、消防支队赶来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也赶来了。
飞机的飞行记录“黑匣子”是在事发的第二日在现场找到的。
站在现场警戒线外,人们看到,沿路的树枝和竹枝上,挂着白色的飘物,飞机机头、机身、机尾各在一处,黑糊糊的三大堆,栽在田地里。进入警戒线,在泥泞的田坎上,还可以见到飞机的残骸、螺旋桨、座椅、货架以及旅客的物品四散一地,一具具残缺不全的尸体横陈,一家村民的堂屋顶,被飞机上抛散出来的物体击坏。电业局的工人正在抢救被飞机撞断的高压输电线……
空难发生后的白市驿机场,秩序井然。班机照常起落,空难现场,上百名武警战士顶着凛冽的寒风轮流在警戒线上值班。成群的关注者,也自觉遵守现场指挥部的有关规定,在旁等待消息秩序井然。
1·18特大空难发生后,上级领导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民航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妥善做好善后工作。连续几日,清理现场,查明事故原因,安抚家属的工作顺利而紧张地进行着,很快,108名遇难者遗体全部找到,清理现场工作完毕。
空难次日下午,现场指挥部已将遇难者名单通知了有关单位或家属,并分别在北京、成都、重庆设立了遇难者家属接待站,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同时做了合理分工,重庆地区的死难者、外地的死难者和外国遇难乘客分别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西南航空公司、外事部门牵头处理。事发次日上午,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部分遇难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部署和研究了善后工作的有关问题。
相关部门对造成特大空难事故的原因迅速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记录发动机运行情况和飞机航向、高度等情况的黑匣子被火速送往北京。
1月18日22点30分,一阵刺耳的特急警报声划破夜,空。已熄灯上床的四川省武警总队驻渝二支队的官兵闻声立即奔向操场。3分钟后,部队即出发奔赴1·18空难现场。19日凌晨,到达事故现场。他们立即在现场四周设置了警戒线。
19日,战士们除担任警戒外,还开始清理现场。他们下到冰冷的冬水田里收拾飞机残骸、遗物。由于是突发事件,准备工作未跟上,没有雨靴、防水裤,没有手套。他们赤脚下田,一天下来全成了“泥猴”。战士们将搜集到的现金、支票、手表等遗物如数交回指挥部规定的地点,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
20日,是最艰难的一天。
这天,死难者的遗体要从田里清理出来抬到车上,送到殡仪馆。在清尸、运尸过程中,武警部队没有使用一件器具,全部是用手扒,小心翼翼,力求遗体完整。5中队在运尸过程中,担架不够,便用竹杆、篾条编的简易担架。战士马伟、陈文在运尸时,简易担架的篾条突然断了,他们急忙用肩将尸体顶住,以免尸体滑到地上。
8中队是新兵训练中队,许多新兵以前没见过死人,可在执行任务时没有一人退缩。为抬尸体脱掉了防寒的棉大衣,任务完成后,整个中队有80%的战士患上了感冒。
从1月18日晚到21日凌晨5点最后撤出现场,武警战士在艰难的条件下连续战斗了近70个小时。
一架屡建功勋的飞机从中国的天空消失了。1月18夜晚,空难降临在重庆近郊。108个家庭挽上了黑纱,悲痛笼罩着整个天空。
驾驶这架伊尔18型客机的机长谢百里,当年是54岁,家就在成都民航大院里。17日下午,他从家去机场值班,在火车南站汽车受阻,他便决定步行两站路回家。他也许把这当成一次惬意的散步,或是一种享受。然而,这个技术熟练的老飞行员,哪里会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走回家去。
一切都只在瞬间,撕心裂肺的一瞬间。
吃完晚饭,谢百里按老习惯看完了新闻联播,叮嘱妻子王维秀,要她添一床被子,弄个暖水袋放在心口上。然后,他坐班车到机场过夜,第二天要起飞。妻子在民航雷达站工作,身体较弱,每次丈夫一走,她几乎都要感冒一次。她实在离不开他的温暖,他的爱。
她没想到,第二天的新闻联播,会使那么多熟识和陌生的人叹息、流泪、痛哭。
18日早晨,天气有点阴沉。王维秀到新津出差,路过双流机场时,汽车停了一会儿。正巧丈夫驾驶的飞机刚刚起飞。她默默地看着飞机升高、拉平、远去……目送飞机起飞的,还有他们的儿子谢岷。谢岷今年20岁,是西南航空公司技校的实习生,此刻正在机场检修飞机。他目送着父亲的飞机消失在视线之外,紧张的心情放松了。
第二天上午,谢岷上班前,特意揣上了登机证,准备像往常那样跑到飞机上去接父亲。他知道,父亲今天该返航。他刚走进车间,噩耗就传来了。这天早晨,妹妹谢洪起得很早。她是成都科技大学机械系的学生,正在准备期末考试。在收音机里,她听到了一架客机失事的消息。她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但她毕竟只有19岁,她的思维方式还是年轻的。她想,爸爸那样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不会遭遇不幸的。下午,哥哥来了,要走了她的钥匙,告诉她,爸爸去了西安、妈妈到昆明出差了,叫她集中精力复习,不要回家。
他们在想尽办法承担灾难、战胜悲痛。全中国都在分担他们的痛苦。
西南航空公司的另一位机长胡道安,在北京的上空曾与谢百里相遇。通过无线电波,他们互相致意。当他返回成都时,发现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在默默地坐着、无声地落泪。
飞了几十年的张文德,是谢百里的邻居,他讲了一件20多年前的往事。1966年10月,他们机组从武汉飞往贵阳,由于,贵阳地面云层低,看不见跑道,青年机长谢百里当机立断,决定降落成都机场。可是还缺15分钟的汽油,怎么办?谢百里在机组人员的配合下,用小油门飞行,终于安全着陆。当时的机场,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面对消防车、救护车闪烁不停的警灯,谢百里如释重负地笑了。
而这次,他和他的伙伴们,却没能战胜无法抗拒的故障,为人民的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空难震动了全国,更引起了中央领导部门的极端重视。一周后关于伊尔十八-22号飞机1·18空难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情况出炉了:
伊尔18—222号飞机19点05分由北京起飞,飞往重庆白市驿机场,预计到达时间为21点58分。
21时50分,机组向地面发出了报告:第四发动机故障,要求通过重庆白市驿机场去成都机场降落。
21时52分,由于这时候飞机难以操控,机组又报告还是到重庆白市驿机场落地。
21点57分,伊尔18—222号飞机的第四发动机坠落,后来在距重庆白市驿机场34公里处被找到。
此后,机组连续不断地报告,飞机抖动严重,驾驶员无法操纵飞机。
22点17分,飞机因为保持不住高度,最后撞击土块而坠毁。机上旅客98人和机组10人全部遇难。
1月26日,事故调查委员会根据飞机残骸、通话录音以及有关技术文件等资料得出结论:伊尔18—222号飞机空难非人为破坏,也不是不可抗拒的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4号发动机右起动发电机故障烧毁,导致4号发动机坠落造成的。某一航空公司维修厂在发动机的检修方面缺少系统的检测和质量保证,除产生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外,还有其它方面的综合性因素。
灾难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正是那些意外的灾难将生命的意义显得格外珍贵,让还活着的人真正地学会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2024-09-14 18:11:59
2024-09-14 18:09:52
2024-09-14 18:07:45
2024-09-14 18:05:38
2024-09-14 18:03:31
2024-09-14 18:01:24
2024-09-14 17:59:17
2024-09-14 17:57:10
2024-09-14 17:55:03
2024-09-14 17:52:56
2024-09-14 17:50:49
2024-09-14 17:48:42
2024-09-14 17:46:35
2024-09-14 17:44:28
2024-09-14 17:42:21
2024-09-14 17:40:14
2024-09-14 17:38:07
2024-09-14 17:36:00
2024-09-14 17:33:53
2024-09-14 17: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