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和老婆叶莉现状:41岁叶莉年轻得像少女12岁女儿身高已经1米8
2024-09-14 14:12:45
高考刚结束,“学姐的诱惑”就开始了
高考刚刚结束,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抢人大战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五花八门的招生宣传纷至沓来。
不过,其实招生大战的第一枪早就打响了。
前段时间,短视频平台“高校手势舞”挑战的热度居高不下。
一首朴树的《New Boy》,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跳手势舞。
同一首歌,同样的动作,不同的声音;
她们或甜美可爱,或清新可人。
最先火起来的是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位长相清纯的学姐。
她穿着粉色的衣服,站在樱花下,脸上带着青春洋溢的笑容。
之后,河南工业大学的一位学姐也加入了进来。她长发飘飘,眉清目秀,表情无辜又认真。凭借满满的纯欲风,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将“高校手势舞”推上热门,引发全网关注。
随后,各大高校纷纷派出代表“参赛”。引发了一场颜值盛宴。
武汉纺织大学“出战”的是一位穿着白衬衫打着黑领带的女生。长着一张异域风情的御姐脸。
由于全程表情高冷,一度被大家误以为“被迫营业”。
不过,很快她本人出面否认了这一说法,表示只是不会笑。
而将手势舞推向高潮的是这位酷似张雨绮的女生。
来自闽江学院的她,扎着半高马尾,穿了一件剪裁得体又修身的深色短袖T恤,青春气息满满。
美女总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以至于有人直接在评论区留言说:
“这不比招生简章好用?”
这句话直接戳穿了藏在“美女大学生手势舞”背后的暗流涌动。
与其说手势舞是一种“流行”,不如说利用女大学生颜值作为宣传,才是各大高校默认的“招生密码”。
这样的招生宣传也确实有效。
人似乎生来就拥有欣赏美的能力,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就像是一种本能。
“美人计”在哪个年代都适用,漂亮的女生总能引来很多人的关注。
这两天高考结束,各大高校的招生海报,干脆“不装了”。
直接让一众美女大学生举牌亮相。
比如清华大学的美女学姐;
北京大学的美女学姐;
北京师范大学的美女学姐;
知名网红学府深圳大学的美女学姐;
山东体育学院的美女学姐;
这几张“高颜值学姐”举牌的招生宣传一出现,瞬间冲上了热搜榜,点击量和讨论度都高到爆表。
颜值的力量,可见一斑。不过这种美女宣传,还是免不了会引起争议的。
就有网友觉得高校是学术之地,应该专注学业,通过“贩卖女色”招生的行为有损格局。
“大学,靠的是学术能力,不是男女色。”
这话说得好像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招生宣传中贩卖颜值,到底是否可取呢?
其实高校利用美女吸引关注度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
早在九年前,中国人大官网主页就曾发出一张美女毕业生单人照,在网上引发关注。
网友们亲切地将其称为“人大女神”。
因为她的出现,人大的网站的访问量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甚至一度瘫痪。
这大概也是高校宣传层面,第一次尝试“贩卖颜值”。
此后,这种以高颜值大学生作为物料的宣传形式变得越来越普遍。
无数高校争相效仿,精挑细选出美女照放在主页上。
原因无他,就是管用。
硬要说的话,“贩卖颜值”大概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或许有人会说,和“贩卖颜值”相比,教学资源不才是高校的最大优势吗?
过去也许的确是这样,但在这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还真的不一定。
如果按部就班地搞传统宣传,在互联网时代下,未必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以浙江大学的宣传片为例。
去年,浙江大学的招生宣传片——《你好,新生》,拍得相当优秀。
片子从几位毕业生的旁白开始,分享了他们关于浙大的记忆。
继而,又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何谓“新生”?
接下来,随着镜头的移动,将对这个概念做出全方位的展示。
“新生”是初入大学,还是走向未知;尝试自我突破,自我蜕变 ;
是一脉相承,焕发新生。它是「从无到有」;
是「历久弥新」;
是「往纵深处潜」;
是「向高远处飞」。
短片在视听效果的呈现上十分用心,构思精巧,借“新生”一语三关。
在身份层面,它是指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广大学生群体;
在个人层面,它是指全新的人生面貌;
在学校层面,它是指浙大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层层递进,将“新生“的内涵由个人的成长升华至浙大人的传承。
浙大的宣传片,在高校传统宣传片里,几乎可以算是天花板。
它不光展示了导演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更是利用精雕细琢的拍摄手法,将浙大人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一托出。
既展示了教育资源,又兼顾创意和美感。
然而,这样一支无论从构思还是立意上都堪称精品的宣传片,却并没有太高的热度。
可以说远不及“贩卖高颜值”来的效果直接——至少在社交平台的反馈如是。
传统的招生宣传片中,大多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展示。
与其说这些宣传片是拍给学生看的,不如说它是拍给学生家长看的。
但在这个时代,教育资源其实是相对公开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能很轻易地获取这些信息。
各高校的热门专业,即便不用特意宣传,报名的学生依然络绎不绝。
其次,随着大学录取率的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越来越大。
这种“贩卖颜值”的招生方式,就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它是真正为学生服务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本人的择校意愿了呢?
借用较佳的形象作为门面来吸引流量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甚至说是一种潜在的规则。
高校因为有招生需求,当然也不会例外。
或许,有人会说,像清华北大这样有文化底蕴的学校,还需要这样的手段博取关注?
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知名校友,这不比所谓的美女招生简章有用吗?
的确,名校向来不缺生源,但他们缺少精英。
说到底,能考入这些顶尖学府的学子还是属于风毛菱角,实在太少了。
尤其是大学的门槛越来越宽,导致核心人才被进一步稀释。
如何能在有限的顶尖学子中,尽可能地吸纳更多的人才,是所有顶尖学府都需要考虑的
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开发智力、挖掘潜力、普及基础教育吗?
当然不是。
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优胜劣汰。
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被划入不同的层级。
从而在接受完教育之后,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虽然放在今天依然有用,但早已不再是曾经的意义。
曾经因为国内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需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
然而在国民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的当下,“培养精英”才是目的。
而其中顶尖学府的竞争,则是“在精英里拔高个儿”。
每年的“尖子生”就这么多,“平均分配”那就没得选,顶尖学府竞争力自然就会下降。
而如果能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招揽更多的尖子生,就会加大这些顶尖学府“筛选”的空间。
比如某高校的名额是4000人,如果报考人数就是4000人,那高校自己只能全招,没得选;
如果报考人数是8000人,高校就可以通过分数线,从这8000人里选出“最好”的4000人,淘汰掉“相对差一些”的4000人。
而经过筛选后的“尖子生”,就更有可能出现像是北大“韦神”这种超一流人才。
之后无论是借他的名头宣传,还是说服其留校任教,都是生源的保证。
至少在数学这一块,北大算是包圆了。
所有行业的最终形态,就是“垄断”,这一点放在教育上也是一样。
为了尽可能地攫取生源,高等学府自然会在各方面进行努力,哪怕收效见微。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到“帅哥美女宣传”有用,各大高校纷纷效仿的原因。
毕竟,在这样一个“流量为王”、“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校花”“校草”出场可以迅速吸引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同龄人现身说法也更能找准高考生的关注点。
这些宣传也并非全部出自官方,不少是年轻人“玩梗”。
可以说,这些做法有其可取之处,只要不过火,都没什么问题。
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并不冲突,月亮和六便士也可以都拥有。
只是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这种体现在招生宣传上的异变,会不会成为引发更大问题的第一步,谁也说不准。
2024-09-14 14:12:45
2024-09-14 14:10:38
2024-09-14 14:08:31
2024-09-14 14:06:24
2024-09-14 14:04:16
2024-09-14 14:02:09
2024-09-14 14:00:02
2024-09-14 13:57:55
2024-09-14 13:55:48
2024-09-14 13:53:41
2024-09-14 13:51:34
2024-09-14 13:49:27
2024-09-14 13:47:20
2024-09-14 13:45:13
2024-09-14 13:43:06
2024-09-14 13:40:59
2024-09-14 13:38:52
2024-09-14 13:36:45
2024-09-14 13:34:38
2024-09-14 1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