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坠龙事件始末
2024-12-25 19:23:28
深度解析《暴雪将至》,从细节里看余国伟到底有没有精神分裂?
“人,都喜欢回到自己最得意的地方”,这是《暴雪将至》中余国伟说的一句话。
很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这部电影,甚至也有一些“看懂”了的在那乱说,有人认为余国伟就是那个凶手,更有甚者认为这些都是余国伟的一场梦。
对于这些观点,我只能呵呵一笑。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暴雪将至》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要想看懂这部电影,首先要明白,“暴雪”指的是什么!
1997年,政治风云开始转变,经济体制正在改革,加上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的外贸出口严重下滑,经济增速也因此受到撞击。带来的影响就是之前的很多扩大生产的企业因此受损甚至倒闭,很多国企也开始了“增产裁员”的政策。
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下岗潮”!无数工人的生活变了天,进入了人生的“寒冬腊月”!
而这,才是电影里真正的“暴雪”!
1997年的冬天,阴云一直笼罩着湖南的一个小镇,就像被大环境笼罩下的国家,让人心浮气躁。
刚下过大雨的路面依旧泥泞,但工厂保卫科的队长余国伟却顾不上这些,正在急匆匆地赶路。
近日来工厂附近发生了多起连环凶杀案,这次警方因为人手不够,临时把有着“神探”称呼的余国伟喊来帮忙。
余国伟自然是屁颠屁颠地赶过来,见到谁都把姿态放的很低,因为对方是体制内的人!
余国伟一直不满足于在工厂保卫科待着,他的理想是“破格上调”,进入公安局,成为体制内的一员。
这次凶杀案,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余国伟深谙逢迎之道,即便是面对普通警察,依旧阿谀奉承,更不用提面对老警察张队了。
马屁拍好了,张队递来一支香烟点着,吞云吐雾之间,余国伟有点忘乎所以,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到了这支队伍里,开始了指点分析案情。
但是现实很快就把他拍醒,警车陷在泥里,小警察吩咐他下去推车,瞬间恍惚之后,余国伟立刻清醒了过来,赶紧跳下车,站在泥地里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一块玻璃,便把余国伟挡在了警车外,而两个体制内的人,却依旧悠闲的坐在车内,他们离的很近,却又隔的很远!
这就是余国伟的现状,认真、努力,甚至也有能力,但就是无法进入到体制内。
哪怕他跟张队混的亦师亦友,哪怕张队告诉他:"局里人手不够,案子又多"。但余国伟依旧没被上调,这就是当时一代人的现状,阶级分明。
就像余国伟在97年劳模大会上的发言一样,紧张激动,像是做梦一样!他说“我相信,只要奋斗,人生就会更加的精彩。”
头顶却因为机器损坏,飘起了“雪”,这是整部电影的第一场雪,台上的余国伟热情高昂,台下却是哄笑一片,这种强烈的对比,最终让余国伟激动到破音的说出了那句话:“我余国伟,一定活出自己的精彩,以高昂的热情,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有人一直不知道余国伟在电影里一直没说出口的梦想是什么,现在知道了吗?
那就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或者说是“被人瞧得起!”。
这个愿望一直存在他的心里,一直激励着他要做出一番成绩,以至于到了最后陷入了魔障!
他详细记录了案发经过跟分析,认真观察现场,甚至带着徒弟不停地追踪凶手。
他差一点就抓住了凶手,只要能抓住,他的人生就圆满了。但差再少,也是没抓住,更可悲的是为此搭上了徒弟的性命。
徒弟临死前告诉余国伟,偷盗物资的事情大伙都知道,都收了钱,因此恪尽职守的余国伟便成了大伙的眼中钉。
劳模大会后的酒桌上,大伙都说他应该上调公安局,但现在看来,赞扬是假,让他离开是真!
生活的不如意,同事的背叛,加上徒弟死亡的自责,余国伟开始了疯狂。
他整日站在工厂门口的人群里,眼睛死死盯住每一个过往的人,既有审视,又有执念。
这种执念最终让余国伟陷入了魔障,为了抓住凶手,不惜利用自己的红颜知己燕子做诱饵。
.亲自拿着自认为是“嫌疑人”的照片询问灯光球场里的女人,却遭到了女人无情地嘲笑,当初女人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余国伟居然当真了!
而燕子也因为发现了余国伟利用自己的事情,心灰意冷,当着他的面跳下了桥。
火车的轰鸣声,铁轨上刺目的血迹,让余国伟彻底崩溃。
他把自己认定的凶手带到了案发现场,在大雨中,用警棍奋力地敲打着对方的头部!
在发泄过程中,余国伟慢慢地由愤怒变成了大笑。虽然天空依旧下着雨,但乌云之中,却似有阳光的出现,余国伟的内心,也开始彻底解脱。
后来真相浮出水面,凶手早在余国伟追捕过程中出车祸死亡,他之后的一切,都只是源于自己的执念,追寻的也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泡影,就像他一直视为最重要证据的鞋子,其实只要尺码合适,任何人都能穿上。
自己苦苦追寻的结果是一场空,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回到最后一个自己得意的地方,曾经的劳模大会现场。
但是看守这里的老人却告诉他,保卫科没效益,厂里评劳模从来没有他们。再说97年那会谁还有心思评劳模。
很多观众因为老人的这两句话,就认为这只是余国伟的一场梦,甚至有人认为余国伟精神分裂,是真正的杀人凶手。这些显然都是滑稽的。
理解老人的话,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环境。
余国伟在台上慷慨激昂的讲话时,旁边的标语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说明老人的话没错,之前厂里评劳模不会给保卫科,但97会,因为要下岗!
正是因为97年没人在乎谁是劳模,所以才会把那批即将下岗的工人评上,给了他们一个“做梦一样”的体验,同是也是厂领导的手段。
什么是劳模?劳动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当余国伟被评上劳模后,就要带头下岗,厂子里一举两得!
这才是老人这几句话的正确理解,而不是暗示余国伟精神分裂!
也正是想明白了这一点,余国伟在听完后才表情复杂的,面向曾经的领奖台。
到这里,余国伟才明白了自己是这个时代彻彻底底多余的一个人!
当余国伟来到旧厂爆破现场,在场的人依旧穿着曾经的衣服,甚至还有工作服,年龄老了,他们曾经的时代也随着这一声爆破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狼藉跟永远的回忆!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展现的是一代人的悲哀呢?因为里面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生。
燕子,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靠着在舞厅工作勉强度日。最大的梦想是离开这里,去香港开理发店。
但是现实呢,当时像燕子这种人去了香港是靠什么生活的,我们在这里没法描述。
可能燕子也清楚这一点,当余国伟第二次问她没想过离开吗?燕子的回答是,现在能去哪?
整个大环境下,像余国伟这样的工人都生活不下去,像燕子这样的人又能逃到哪去呢?
后来余国伟为她盘下理发店,让她在“小香港”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甚至有了爱情,有了生活的希望,开始憧憬跟余国伟未来的美好生活。仿佛可以跟她手臂上那些刀疤生活彻底说再见。
但最终却发现这些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也只是余国伟用来引诱凶手的一颗棋子。
这才在最后时刻,跟余国伟说出那句话:“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
她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逃离这里,但直到梦醒,她才发现自己无处可逃,只能从桥上跳下去。
身体被火车碾碎,灵魂被带往远方!
这是燕子这类人最悲哀的事情。
跟燕子相似的还有灯光球场的女人,不知道靠什么而活,只追求心里的刺激。
有因为下岗生活拮据的普通人,因为一次吵架拿起刀杀死了妻子,就像张队说的那样,“家本应该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地方,怎么这样呢?孩子还小,今后怎么办呢?现在究竟是怎么了?”
这个城市究竟是怎么了,还是这个时代究竟是怎么了,或许张队也无法理解。
他是人人羡慕的体制内成员,有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但他却同样一直想要逃离这里。
从来就没有喜欢过这地儿,梦想能在退休后,忘掉之前的案子,回北方老家,无忧无虑的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就知足了。
但他依旧无法退休,案件一个接一个,有时还需要他亲自蹲守。
最后虽然退休了能够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但也得了老年痴呆,同样也没能回北方老家。
这是那群看似光鲜的体制内人员的悲哀。
直到最后,余国伟坐在一辆客车上,车里坐满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车里放的是《好日子》,的确,在2008年经济社会算是迎来了好日子,但对于90年代的人来说,他们就像是这辆发动不起来的车一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雪落下,被淹没在暴雪之中,被时代抛弃!
余国伟在电影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余,多余的余,甚至连余下都不够格,这才是他们这代人最大的悲哀!
整部电影没有用宏大的场面描绘那个年代的衰落,也没有用大量人物来衬托下岗潮带来的社会问题,只是用余国伟这一个人的主观视角来展现。
但正因为这“冰山一角”的展现手法,更能把观众带入其中,也更能让观众深刻思考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社会问题最直观的体现!”
再回到开头余国伟说的那句:人,都喜欢回到最得意的地方。
整部电影看下来,或许余国伟最得意的地方,就是曾经的那个年代,虽然透着无奈与悲哀,但曾经的时光,或许就是他这辈子最得意的地方,这个才是整部电影里最戳中观众心理防线的那一个点!
别人眼里的失败,或许也是自己曾认为的失败时光,走到最后的时刻,才会发现,那可能就是自己最得意的时候,人生的最大悲哀,莫过于此!
2024-12-25 19:23:28
2024-12-25 19:21:25
2024-12-25 19:19:23
2024-12-25 19:17:20
2024-12-25 19:15:18
2024-12-25 19:13:16
2024-12-25 19:11:14
2024-12-25 19:09:11
2024-12-25 19:07:09
2024-12-25 19:05:07
2024-12-25 19:03:05
2024-12-25 19:01:02
2024-12-25 18:59:00
2024-12-25 18:56:58
2024-12-25 18:54:55
2024-12-25 18:52:53
2024-12-25 18:50:51
2024-12-25 18:48:48
2024-12-25 18:46:46
2024-12-25 18: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