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两年还被追缴赃款的馆长萧元:调包143幅国宝,买8套房2辆车
2024-12-25 18:52:53
传说中的“望月鳝”存在吗?野生黄鳝和养殖黄鳝分不清?答案在这里
小时候在农村捕黄鳝,听老一辈的人讲过这样的一个传说:
有些长得特别大的黄鳝是“望月鳝”,这种黄鳝专吃死猫死狗,死老鼠也吃,它的肉有剧毒,人千万不能吃它。
现在长大了,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了,随着对黄鳝这个物种的了解深入。
我发现“望月鳝”只是个传说而已。
虽然没有“望月鳝”,但要是在野外捕到两斤以上的黄鳝,我建议大家还是把它放了吧。
为什么?因为它能长这么大,真的非常不容易,用神话的语言来说就是这条黄鳝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快要修成正果了。
黄鳝在野外环境是非常非常难长大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稀缺,而且天敌众多。
第一年的黄鳝,最多只能长20厘米,像铅笔般粗细。
第二年最多长到30-40厘米,像大人的食指般大小。
第三、第四年,生长缓慢,直到变成雄性后,才放开了速度快速生长,要养到五年以后,才有可能长到一斤以上。
在野外能抓到半斤以上的黄鳝已经很厉害了。
一斤的黄鳝基本只有人烟罕至的山沟水塘才有可能长出来。
其实黄鳝的天敌有好多,老鼠,黑鱼,肉食性鸟类都是,当然,最大的天敌就是人类。
早些年,我们农村这里有太多人喜欢去捉黄鳝了。
每个村都有那么两三个孩子有一身捉黄鳝的本事,后来又发展到投放捕鳝笼,再到后来的电鱼机。
同一条河沟,今天你来捉过,过几天又别人来捉,导致那几年的野生黄鳝几近绝迹。
好在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也都不再那么稀罕这一口好吃的。
何况野外黄鳝都快被大家捕绝了,再去捕也捕不来多少。
忙活一天还不够炒个菜,捕着也没有多大意思。
而随着国家城镇化,农村大部分人也都买了房子去城市生活。
原来爱捕黄鳝的80、90后朋友都忙于生计,很少再去捕这些野货了。
再小点的朋友就看不上这个活儿,一是嫌脏,二是现在娱乐项目太多了,比这个好玩的事情多的是,何必去捉这个玩意呢?
最后,就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大家的防病毒意识普遍提高。
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
以前村里捕鸟的,捕蛇的朋友,现在都不去捕了。
对于黄鳝也是一样的态度,大家都说野生黄鳝可能有寄生虫,最好还是少吃。
其实黄鳝长年生活在深水底下,喜欢吃活的小昆虫、小鱼虾和蚯蚓这些活体饲料,它们身上的寄生虫是很少的。
不像福寿螺那些,啥都吃,寄生虫就多。
这总归是个好事。
每个物种都有它生活在这个地球的权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都有它的地位。
对维持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野生黄鳝确实生长极度缓慢,但是人工养殖的,保证食物充足,还是可以长大的。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摘录如下:
黄鳝的生长速度受品种、年龄、营养、健康和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体重500克的野生黄鳝一般年龄在12年以上,且极为少见。
国内有资料记载的最大的野生黄鳝的体重在3公斤左右。
野生黄鳝的生存条件恶劣,很难长大。
人工养殖的黄鳝,尽管食物来源有保障,没有天敌侵扰。
但其生长速度仍不及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动物,例如家鱼等。
野生黄鳝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是非常缓慢的,综合各地的实验观察数据观察,一般5-6月份孵化出的小鳝苗,长到年底(吃食到11月份停止),其个体体重仅5-10克;到第二年底仅重10-20克;到第三年底体重50-100克;到第四年底体重100-200克;到第五年底体重200-300克;到第六年底体重250-350克;六年以上的黄鳝生长相当缓慢。
既然黄鳝这么难养大,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它的养殖方法呢?
我的看法就是:养黄鳝是一门高技术含量的手艺。
门槛提高,就可以把大部分的竞争对手和游资挡在门外。
我养过鸭子,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大家都会养鸭,所以大家都去养。
有一点点钱有一点点地就可以养,最终导致鸭产品供应过剩,收购价格萎靡不振。
长期出货价低于保本价,养一批亏一批。
而养黄鳝就不一样了,只要我能养出来,不愁价格下跌。
而且黄鳝也是大众喜爱的营养食品,还有保健功效,受众广泛,并不缺销路。
市场讲的是供求关系,供应不足,价钱自然水涨船高。
水产品的养殖难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它的市场价格。
通俗点来说就是,黄鳝这么难养,当然得卖贵一些了。
根据大量的黄鳝养殖实践经验,采用优良的品种并配以科学的饲喂方法,5-6月份孵化的幼鳝苗养到当年的年底,
平均单条的重量就可达50克。一两重的黄鳝,已经达到市场大量收购的标准了。
这么说,黄鳝养殖完全可以实现当年下苗,当年上市。
若当年不出售,次年继续养殖到年底,则单条体重可达150-250克。
这个重量的黄鳝在市场上已经算是优质黄鳝,非常受欢迎。
若继续养,第三年可达350克左右。
但是黄鳝有一个奇异的特性,就是它的性别可以转换。
黄鳝有两次性成熟,第一次性成熟是从胚胎到产卵前,也就是说24厘米以下的黄鳝大部分都是雌鳝。产卵之后,黄鳝的卵巢就会逐渐变成精巢,这个时期它的雌雄兼体阶段,这个时期的黄鳝体长大概在24~40厘米。然后随着个体的生长,黄鳝的卵巢完全变成精巢之后,就达到了第二次性成熟。黄鳝的这种雌、雄性的转变现象称为性逆转现象。
第一个区分方法:野生的黄鳝胆小怕人。
1、以前我捕过野生黄鳝拿去市场出售,我观察过,这些黄鳝基本都是沉在水底的,一直不敢冒头。
2、而市场上出售的养殖的黄鳝则普遍都是头往上钻,人来人往也不会害怕。这是因为养殖黄鳝在饲喂过程中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对人类已经不再陌生,这个特征是区分养殖黄鳝的一个很方便的方法。
第二,野生黄鳝更有活力,明显比养殖黄鳝活跃。
要是你把野生黄鳝和养殖黄鳝分别抓在两只手里,感觉就会非常明显。
野生黄鳝比养殖黄鳝更有力量,更爱扭动,甚至弹跳起来。
而养殖的黄鳝一般不怎么活跃,抓住了也只是慢吞吞地钻走,很少会蹦起来。
第三个方法抓在手里的手感不一样。
1、养殖的黄鳝体表的粘液比较多,握在手里会感觉很滑。而且养殖的黄鳝大都都是比较肥壮的,用力一抓会让人感觉它的身体比较软。
2:野生黄鳝剖开以后的血液是暗红色的,很粘稠,血量也多。而养殖黄鳝的血液多呈粉红色,血量比较少,看上去有点稀。
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区分:
野生黄鳝生活在山沟水塘里,由于它的穴居习性,需要常年打洞。这些洞不光给它们藏身,也是为了在天气干旱时供黄鳝过渡,让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去。所以野生黄鳝的头一般比养殖黄鳝的头更尖。你若是用手指去触碰野生黄鳝的尾巴,它会绕着你的手指往上缠。养殖黄鳝一般不会有这个动作。野生黄鳝的色泽一般呈现青黄色或橘黄色,身上的花纹和斑点较大较深。而养殖黄鳝由于长期吃商品饲料,它的体色通常是黄色或橘黄色,肚皮两边的斑纹较浅,身上的花斑纹也不深。野生黄鳝的肌肉通常很发达,握在手里感觉它的力量很大。而养殖黄鳝由于活动空间有限,平时也不太用躲避天敌,所以活动量少,肌肉比较松驰。野生鳝鱼肉质紧实,口感坚韧,有嚼头,并具有一种特有的鲜甜和香味。而养殖的黄鳝肉质疏松散,鲜味没有野生黄鳝来得浓。
很明显,大家都爱吃野生黄鳝。养殖的黄鳝的售价一定不如野生黄鳝。
要是我们用人工模拟养生环境,是不是就可以把养殖黄鳝的品质提高到接近野生呢?
听起来很高大上,事实上不是很难。
养黄鳝的三大关键:防止大黄鳝吃小黄鳝,防止暴雨天气逃跑,预防烂尾等疾病。
在大水塘养黄鳝,可以算作是野生环境了,但是防逃跑是个大难题。
要是用网箱养殖,又变成了集中养殖,黄鳝没地方打洞,活动受限,肉质不如野生。
我倒是认为用水池养黄鳝是可行的。
在池底铺上厚厚的塘泥,让黄鳝在里面休养生息,模拟室外水塘环境。
关键一点是需要有一部份泥土要高出水面,让黄鳝在上面籽,同时也可以让小黄鳝在上面躲避大黄鳝的捕食。
同时,水池养黄鳝也可以像网箱养殖那样,多做几个池。
不同规格的池子养殖不同大小的黄鳝,有效防止它们同类互食。
水池独立分隔,更容易控制黄鳝之间的传染病,也可以有效防止它们逃跑。
我自己用池子养过几百条黄鳝,没有病死过多少,食物也充足。
最后却只剩下几条,养殖试验彻彻底底地失败。
主要原因就是没做好防逃跑。
按照一些养过黄鳝的朋友的说法,在雷暴雨的夜晚,黄鳝能够蹦起来一米多高,跳出池子逃跑。
有更夸张的说法就是说黄鳝能跟着雨水窜到空中,一般的池壁是拦不住它们的。
虽然我没亲眼看过,但是我的经验也告诉我:池子养黄鳝,防逃跑是必须特别特别重视的。
再说说防疾病,有好几个养过黄鳝的朋友都有这样的说法:
在水池里放几只癞蛤蟆,黄鳝的疫病会少很多。
我查了许多资料,都没有找到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
但这是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肯定是有它的依据的。
最后说下饲料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野生黄鳝和养殖黄鳝的差异大,最主要原因就是吃的饲料不同。
养殖黄鳝吃商品饲料,活动量少,像大棚鸡吃鸡料,肉自然不好吃。
野生黄鳝吃昆虫,蚯蚓,小鱼小虾,活体饲料蛋白质高,加上生活在野外,水质清新,肉质当然比养殖黄鳝要好很多。
所以养黄鳝一定要研究怎么养昆虫。
有两种方法:
1.在黄鳝池上安装灯泡,在夜间用灯光诱捕飞虫来喂黄鳝。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昆虫的数量全看环境和天气,来源不能很好地保证。
2.养殖蝇蛆和黑水虻、黄粉虫来喂黄鳝,这个办法可以稳定得到虫子,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2024-12-25 18:52:53
2024-12-25 18:50:51
2024-12-25 18:48:48
2024-12-25 18:46:46
2024-12-25 18:44:44
2024-12-25 18:42:42
2024-12-25 18:40:39
2024-12-25 18:38:37
2024-12-25 18:36:35
2024-12-25 18:34:33
2024-12-25 18:32:30
2024-12-25 18:30:28
2024-12-25 18:28:26
2024-12-25 18:26:24
2024-12-25 18:24:21
2024-12-25 18:22:19
2024-12-25 18:20:17
2024-12-25 18:18:14
2024-12-25 18:16:12
2024-12-25 18: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