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倩文:嫁给大14岁的林子祥,结婚25年无儿无女,61岁已经白头
2024-12-25 19:05:07
司汤达《红与黑》:于连这短暂而又热烈的一生啊!
司汤达的《红与黑》看完得有四五个月了,一直没写是因为感觉没找到特别合适的角度,或者说自己对它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红与黑》是他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830年。《红与黑》成就斐然,是“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性的方向。
所谓“红与黑”,是说的作品写作的背景,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大革命已经失败,作为拿破仑的头号狂热粉丝,司汤达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则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红与黑》的政治倾向性比较明显,但读起来却比较舒服,司汤达的语言充满了热情、积极、开拓的情绪,让人感到蓬勃热烈的朝气,《红与黑》出版时,司汤达已经接近五十岁,可读起来,这本书丝毫没有中年人的那种油腻之感。读《红与黑》时,我同时在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两者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司汤达的文风。有人说,一个人的热情和热爱是可以感染到别人的,当你无比信仰地向别人描述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时,别人也会为你所动。个人认为,之所以司汤达的叙述更吸引我,是因为他心中对于永远年轻的热血的激情,是因为他不老的年轻的心。
仔细说起来,于连的经历除了最后被捕入狱、甘心赴死之外,真的非常像个爽文男主,一路以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众人的赏识,从底层的木匠家的儿子一步步走到了维璃叶市长家的家教、省城贝藏松神学院的院长爱徒、首都巴黎拉穆尔侯爵家的秘书,还分别收获了两份爱情,如果不管过程,如果不考虑一些复杂的斗争倾向,于连已经走上人生巅峰了。而且于连的晋升时间,仅仅用了从19岁到23岁四年不到的时间,这是位于于连这个阶层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火箭速度。
但《红与黑》之所以是名著,就在于它不只是写一个人的晋升,它写的是一个人火箭般晋升过程中的努力奋斗、积极向上,妥协投降,挣扎迷茫和蝇营狗苟,还有最后注定会被毁灭的悲剧。司汤达的热情背后还带着清醒的痛苦,他有多么爱着这个青年,他就有多么恨他身上的那些缺点,于连就是个小资产阶级奋斗者的缩影,司汤达的于连绝对不高大,绝对有着美好的优点,也充斥着不为人所忍耐的缺憾,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跟着于连走,顺着他的心理思路往前看,一路上都是这个平凡的普通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于连就是个真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缺点就是真气的来源。敢问于连身上的缺点,哪个人不曾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呢?
因为是真人,所以于连值得我们喜欢,并且值得我们去探求他身上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人性来温暖自身,也值得我们用他的缺点去烛照自己身上的不足,以求获得心灵上的拔节成长。
首先,于连面对不公正的环境,他选择的是反抗,而不是消极报复。
于连的原生家庭极差,因为生得瘦小、清秀,什么比较重的木匠工作也干不了,父亲非常不喜欢他,他在他的原生家庭中根本得不到任何他想要的成长,他一直被不公平地对待,动不动就会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打骂。但于连并未因此抱怨,只是在神父谢朗的帮助下,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吸收那些新鲜的知识。
他所有的自卑都来源于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痛,但同时,是他的少年天才和知识的武装拯救了他。于是,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想一直被生活的磨难逼仄在艰难的境地里,他要反抗,他不相信他无法出人头地。
我觉得于连的思路是对的,在环境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我们最最应该做的,就是去超越这种不平等,而超越这种不平等的方法,不是去毁坏美好,而是努力去创造美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于连身上学到的。
或许于连在这奋斗向上路上的姿态,并不时时好看,但从最根源上来讲,于连从“淤泥”里摸爬滚打出来,已经是十分不易了。
其次,于连在爱情中不卑不亢,自尊自足,也充满了丰富有趣的内心臆想。
说实话讲,于连遇到的两次爱情是不一样的,不仅他在爱情中保持的不卑不亢的品格值得赞颂,而且在这两次爱情里,于连丰富的内心活动十分有趣,看到于连徘徊不定、胡思乱想的心灵波动,看到于连在这样心思下所做出的一系列可爱又莽撞的行为举动,就让人一下子沉浸在这样的心流中飘荡,有很多时候,看到于连的青春,就好像看到了过去自己那些单纯稚拙却又真心相付的时光。
特瑞那夫人对于连而言,像母亲般温暖。她美丽、善良,又真诚、大方,温柔、动人,这一切品质对于连而言,是弥补了他人生中的缺憾。
是的,于连漂亮又聪明,自尊又骄傲不假,可在这坚强的外壳下,也会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在原生家庭中,他所缺失的母爱,其实,在特瑞那夫人这里,全部得到了弥补。特瑞那夫人为他擦拭过委屈的眼泪,为他寻求过国王仪仗队陪祭教士的荣耀,与他在乡间别墅的菩提树下紧握双手……
一个女性对一个男性的好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既在心灵上抚慰对方、又在日常生活中关照对方的爱情,还是让人感动。也尽管,特瑞那夫人与于连的这种爱情是不合“法”的,可也依然散发着魅力。
于连在特瑞那市长家里做家教的过程中,他能感受到特瑞那夫人对他种种的好,但这种感觉中,我觉得于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他在被动中接受特瑞那夫人作为一个上层阶级给他的恩惠。
得不到特瑞那夫人回应时,他会委屈;因为受了特瑞那先生的叱责,特瑞那夫人特别关照时,他又觉得这是“打一巴掌,给一甜枣”式的管理……在这一切的“被动接受”的互动中,于连的内心经过几番煎熬,终究慢慢打开了内心的向往,那种朦胧的又略有点害怕的心境,司汤达的笔写得分毫不差、一字不易。
玛蒂尔德之于于连,是同龄人的相互征服和青睐。玛蒂尔德小姐也很骄傲,但她崇拜英雄,但有时候也会受封建思想干扰,去想阶级等级的事情,但最终还是会为了她的心之所向,坚定地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这么好的青春美丽的女性,于连自然是既爱也充满了征服欲。
于连对玛蒂尔德,是征服欲的因素占大多数。比如说,玛蒂尔德不见他时,他曾在楼下搬出花匠用来修枝的梯子,一遍一遍地想要进入到玛蒂尔德的世界;又在玛蒂尔德和其他男性周旋时,去参照科克索夫亲王给他的情书,写来追求玛蒂尔德生活世界的其他女性,以引起玛蒂尔德的嫉妒;他在自己独处时,一点一点揣摩玛蒂尔德的心思……相比于连在与特瑞那夫人的爱情互动中的表现,于连与玛蒂尔德的互动,才更显少年本色。
再次,于连会收敛隐藏自己的不同观点,去迎合环境观点,但他并未真正放弃自己的观点。
于连这个人除了在爱情的一方中徘徊,他本人在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显现出复杂性。于连的内心中,对于拿破仑的向往和尊崇无以复加,但当他身处贝藏松神学院和拉穆尔侯爵家这样的传统封建之境时,他并不会把自己对于拿破仑的这种红色的激情表现出来,而是会伪装自己,将自己用和别人一样的观点包裹起来。
这么说起来,其实于连内心对于自己想要出人头地这条路上的所遇到的境地是非常清楚的。他自己的信仰和他出人头地的路完全是两条并不兼容的路,于是,为了往上爬,他选择迎合彼拉尔院长和拉穆尔侯爵家。他的妥协是符合他这个人的逻辑的,因为他迎合了这两个人之后,这两个人给他带来的是成功的机会。相比机会,信仰可以暂时搁置。
这是于连最大的问题所在。于连从小受自私自利父亲和哥哥的耳濡目染,在必要关头,他就是会为了目的而“投降”,就是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封建势力去合作。于连身上好的品质千千万,但不好的品质,一条就能够覆盖相当大的范围,而构成他形象中不可忽视的那种性格底色。
然而,于连并未真正放弃,于连的“合作”是出于利益,而不是出于信仰,所以这种合作就会呈现出不稳定性,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于连的假意合作的“海报”就会被撕碎,所以于连的人生在他火箭般速度青云直上时,遇到与封建势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和激烈的对决。
最后,于连短短的一生,完成了“反抗追求-妥协-反抗”境界的超然提升。
于连的前途正如火如荼,而且通过争取,拉穆尔侯爵也同意了他和玛蒂尔德在一起的事情,还培养他去军队当校尉,他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开始相当可观地增加和提升。特瑞那夫人的揭发信居然就来了。
这件事有点下头。特瑞那夫人尽管深爱着于连,却逃不过从小就接受过的道德潜意识的折磨。她只有去忏悔,而忏悔又受到了教士的胁迫,被逼写了这封揭发信。当我在感叹特瑞那夫人是多么为封建传统所迫害时,于连的世界更是崩塌了。于连费尽心思得到的一切大好局面就被这封信给断送了。
突然感觉,在这样的封建势力统治反扑共和的时代下,像于连一般的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必定被毁灭的命运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使没有这封揭发信,也会有别的什么事情如这样的命运之剑般咣当下落,正中身心。
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被毁,他只能复仇,去杀特瑞那夫人。我觉得他在向特瑞那夫人开枪时,他的爱情,他的青春,他对这世界的一切希冀都随之死在了枪声之中。所以尽管玛蒂尔德不顾一切地动用各种关系去营救他,他已经毫不在意了。
他对这个世界的互动模式由“在追求中反抗不平等”到“在妥协中享受好处”,再到现在的“失望反抗”,这是一整个世界观在认识上飞跃性的提升。一开始他可能还抱有个人奋斗和与封建势力合作的幻想,到最后,他明白,他的信仰是崇尚无比自由民主的拿破仑,拿破仑永远不会和复辟势力妥协,拿破仑可以战败,但不会被打败。作为心有拿破仑的他,唯有用死来反抗,唯有用死来向世人证明,封建势力统治下的乌糟世界是多么恐怖。
写在最后
于连的世界,我跟着走了一遭,似乎也跟着痛苦了一遭。他的所有得到,都在伴随着许多美好人性的坠落,他的所有失去,都经历着蜕变拔节的打磨。这无比短暂而又无比丰富的一生啊,把这个世界上的多少好与坏都囊括其中。
在这种氤氲的痛楚里,我隐隐感觉到司汤达对于连的同情和怜悯大于对他的批判,司汤达不断剥离的,是属于他和于连共同的得与失,或者从根本上来说,于连从未得到,他只是一直在命运的轮盘中不断失去。司汤达的写作就是写这种失去带来的切肤之痛。
这种幽微的深刻,我不得不与它抗争,在我们平明如镜的生活中,投入如于连般的希望,投入百分百的努力,投入能够助自己掌握命运的一切。其实,我们个人的姿态,对自己一生要走的路,起了特别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们一直期待生命的丰富,而这种丰富却包含无与伦比的淬炼,它会带来体验的快乐,它会带来新奇的热闹,而相伴着的产生的,是丰富之后的清醒,是从外在一切中认识自己的迫切,是从艰难挣扎中吸取而来的提升,它无一不是丰富,它又无一不是痛苦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有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
我们要从于连身上得到的是那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那不卑不亢的自尊自爱的品格,是那肯于为自己的追求承担后果的勇敢,另外,我们也要摒弃于连身上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妥协和投降,正因为于连是个普通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才要从普通人于连身上吸取我们需要的一切营养。
短暂而又热烈,平凡而又长久,说不出哪个更好,只是,尽力在自己的生活里扎根,向着自己的向往一步一步行走,已经很好。
2024-12-25 19:05:07
2024-12-25 19:03:05
2024-12-25 19:01:02
2024-12-25 18:59:00
2024-12-25 18:56:58
2024-12-25 18:54:55
2024-12-25 18:52:53
2024-12-25 18:50:51
2024-12-25 18:48:48
2024-12-25 18:46:46
2024-12-25 18:44:44
2024-12-25 18:42:42
2024-12-25 18:40:39
2024-12-25 18:38:37
2024-12-25 18:36:35
2024-12-25 18:34:33
2024-12-25 18:32:30
2024-12-25 18:30:28
2024-12-25 18:28:26
2024-12-25 18: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