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上牌的这些信息,您知道吗? 超标车可在13个服务点获临时标识,30个门
2024-12-30 17:44:24
一成首付买辆车,馅饼还是陷阱?
半岛记者 孙桂东
“一成首付就能把车开回家”。又到了五一购车旺季,对于很多囊中羞涩的人来说,低首付购车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但是,车辆开回家以后才发现,买车变成了“租车”。第一年车辆所有权在公司名下,第二年才能买断过户。不过,买断过户要比一辆新车贵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如果要退车,那么首付款、租金、手续费等都不会再退,一年花五六万甚至十几万租了一辆车,着实不够划算。
近日,市民刘女士就反映遇到了一件烦心事。2018年11月份,她在网络购物平台上看到了“一成首付弹个车”的广告。因为自己小区的门口,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双十一期间又有优惠,就在网上购买了一辆吉普自由光汽车。
不过,刚提车刘女士就有点懵,买来的新车就已经跑了一万多公里。“找公司商量,对方也承认这个问题,可以在车款给便宜一些,”刘女士说,当时给发过来的发票上写着,车辆价格15万多一点,而真正的新车需要24万左右。车辆开着也没出什么问题,这个价格是二手车,自己也认了。
但是2019年11月份要过户,才突然知道自己只是租车。而此前她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抵押贷款,不过贷款额度高了点而已。“退车太不划算了,等于花了五六万租了一辆车,只好硬着头皮过户”,刘女士说,没想到后续的事情更是让自己欲哭无泪。月供显示,每个月需要还款5000多元,分三年还清。刘女士说,自己买了这辆车,到这个时候才算清到底需要花多少钱。前后算下来,总共需要24万左右,比发票上开的价格高出了9万多。
跟刘女士类似,李先生过了一年,准备过户的时候,才发现问题不简单。他们开始认真阅读在APP上的合同。
2018年6月,青岛市民李先生欲购汽车自用,通过网络宣传知道弹个车可以低首付购车,销售人员联系李先生,通过“弹个车汽车旗舰店”下单,李先生选中一辆福特轿车。他选择了“先用12月-首付7.99万-月供4598×12期,一年后可选择:退还车辆或尾款购车,尾款购车一次付清:30.65万(可分期)”的方案,并在该旗舰店支付了首付款74900.00元。
李先生说,购车一年后,依约过户时审核未通过才发现第一年购车变租车。当时,他只有三种选择方案:退车、一次性付清尾款306500.00元或者续租一年。而正是这样一份合同,让他左右为难。李先生说,当时自己算了一笔账,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案退车的话。此前他首付79900元,每个月月供4598,这一年的时间已经支付了购车款136913.54元,如果选择退车,不仅已经支付的钱一分不退。还需承担违约金、违章保证金等费用,车也被收走。违约金为汽车指导价的10%,以自己的车399800为例,大概需要承担近4万元。“加上各种费用18万余元,就获得了汽车一年的租赁权,”李先生说,自己当时选择低首付买车,就是因为手里没钱,如今一年花18万余元租了一辆车,对自己而言负担太重了。
思考过后,他选择将车辆买下来过户。但是,对方却通知自己审核没通过,不能选择分期付款。如果想买下来,需要一次性付清30多万。自己没有这么多钱,只能选择再续租一年。这样的话,最终的消费模式就成为了,第二年每月月供11235元,第三年和第四年,每月月供10624元。这样算下来,这辆车合同上的价格为399800.00元,最后买下来需要支付523903.98元,此价格比合同上的价格还要贵124103.98元。
李先生说,这根本违背了自己购车时的意愿和常人的生活常识。从购车至今,自己一步步陷入上述被告“精心”布置的消费圈套,造成自己经济承担能力降低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造成不必要的生活困难。
5月12日,记者联系了大搜车的客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回复说,他们跟线下的门店属于服务关系。他们之所以低首付卖车,是想帮助更多的人买上车,是一种金融服务创新。
销售人员在推销的时候,会跟当事人说明第一年是租车,一年到期以后,可以选择买断,分期购买或者选择不再续约。具体的费用,在签订的合同里都会有。同时,客服工作人员也表示,APP上的合同内容他们也不会更改。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了促进汽车的消费,如今网上平台、4S店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模式。其中有很多是一成首付或者零首付的,这让很多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心动。
这种“先租后买”模式,指的是购车人只需支付超低首付,再按照合同租赁期,以租赁的方式逐月支付租金,便可从经销商或租赁公司的手中获得车辆使用权。期满后,用户可以选择按照车辆的残值将车辆购买下来获得汽车的所有权,或是将车归还给汽车经销商或融资租赁公司,但前期支付的租金则不予退还。
对于这样的消费模式,有些人认为,对于很多手头很紧的年轻人而言,确实帮他们快速的买上了车,同时也给了人先试后用的选择空间。
但是更多的消费者质疑,“先租后买”实际上并不实惠。同时,“先租后买”的方式实际上并不合规,容易引发相应的用车风险。
12日下午,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川佳律师事务所张宝清律师。张律师介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营销手段不断涌现,作为消费者应当理性消费,在决定购买某项产品或服务时,一定要货比三家,充分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价款、售后服务等重要交易事项,并对商家提供的格式版本合同详细阅读了解,在确认无误后方可签约,对不合理的条款一定要拒绝签订,或建议修改,以防止后患,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律师审查签约,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于因消费发生纠纷的,建议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向相关主管部门投诉,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张宝清律师说。
2024-12-30 17:44:24
2024-12-30 17:42:22
2024-12-30 17:40:20
2024-12-30 17:38:17
2024-12-30 17:36:15
2024-12-30 17:34:13
2024-12-30 17:32:10
2024-12-30 17:30:08
2024-12-30 17:28:06
2024-12-30 17:26:03
2024-12-30 17:24:01
2024-12-30 17:21:59
2024-12-30 17:19:57
2024-12-30 17:17:54
2024-12-30 17:15:52
2024-12-30 17:13:50
2024-12-30 17:11:48
2024-12-30 17:09:45
2024-12-30 17:07:43
2024-12-30 17: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