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海盗:连美军舰都敢打劫,却唯独不动中国,为什么?
2024-09-10 22:12:50
石觉说东北蒋军的七个军长,五个都反对杜聿明,真相如何?
国民党军将领石觉逃到台湾后,在回忆中,提到蒋军抢占东北时,说第一年派去的七个军,有五个军长都和杜聿明不和,反对其指挥。
逃台的国民党将领们,在他们的回忆录中,推诿甩锅是常态。比如众所周知的败军之将,有“长腿将军”之称的刘峙,在其回忆中将自己描述成既“算无遗策”又“临危不乱”的大将之才,总之,失败和他毫无关系。
石觉和杜聿明在东北交恶,在回忆过往时,自然是极力吹捧自己,编排对方,不过这也从侧面能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杜聿明去东北后,和手下这些国民党将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杜聿明被老蒋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派去抢占东北时,在1947年之前,先后归其指挥的部队有七个军(不含保安部队),即新一军、新六军、13军、52军、71军、60军、93军,军长分别是孙立人、廖耀湘、石觉、赵公武、陈明仁、曾泽生、卢浚泉。
石觉
蒋军抢占东北是从进攻山海关开始的,这时归杜聿明指挥的是13军和52军,其余部队还在路上。
13军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1945年春,国民党军组建四个方面军,汤恩伯为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其中13军属于基干部队,也是该方面军的部队中,首支换装美械的。
无论是汤恩伯,还是石觉,都不愿意让13军去东北,但这是老蒋的命令,他们不得不从。在进攻山海关时,在我军有力阻击下,石觉有了畏惧心理,向杜聿明建议,等后续部队再来一、两个军,再行进攻。
杜聿明大怒,斥责了石觉,并召集13军的团以上部队长,亲自部署进攻。我军主动撤退后,杜聿明让13军追击,石觉敷衍了事,并未认真执行。
这只是开始,在之后的行动中,石觉和杜聿明屡有争执,在七个军长中,属于让杜聿明最头疼的一个。
13军在进入东北之初,石觉及其手下的气焰非常嚣张。1946年2月中旬,我军集中7个团的兵力,突然对驻扎在秀水河子的13军89师一部实施包围,歼灭1600余人。战后,石觉埋怨援军不至,杜聿明则指责89师败得太快,根本来不及救援。
1947年,在四保临江的战斗中,13军89师被我军包围,经过激战,除了师长万宅仁化装潜逃外,其余7500余人被全歼。
此战之后,13军元气大伤,石觉担心老本部队覆灭,走了汤恩伯等人的门路后,驻防热河,公开消极避战。
后来,热河防区改划到傅作义的华北“剿总”,北平和平解放时,石觉等顽固军官乘飞机逃离。
石觉在其回忆中,对杜聿明极尽贬低,说:“杜聿明没打过几场硬仗、大仗,其实际之军事才能,只一勤奋勇敢之军师长而已。”
抛开这个评价本身的争议不谈,可以看出石觉和杜聿明在东北的关系之差,用“势同水火”形容,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1945年10月,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卢汉带着滇军主力60军、93军等部正在越南受降时,却传来了杜聿明率部包围五华山(云南省府所在),逼迫“云南王”龙云交出手中军政权力,去重庆担任有名无实的军事参议院长的消息。
卢汉召集60军、93军师以上高级军官开会,商讨对策,大家意见不一,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提出马上打回云南,另一派是建议暂时观望局势。
反复考虑后,卢汉放弃了武力对抗的想法,因为单靠滇军这两个军,对付在云南的关麟征集团军都够呛,更别说杜聿明的部队还在昆明虎视眈眈,再者还有周福成的53军等亲蒋的杂牌部队。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卢汉去云南,接替龙云担任省主席,而滇军60军、93军,则被派去东北了。
后路被断,“老主席”(龙云)被驱赶,没有任何征兆就被派去东北,滇军官兵的情绪之大可想而知。杜聿明作为“五华山事变”的总指挥,滇军官兵对他有着天然的隔阂。
蒋军抢占东北的七个军,除滇军两个军外,其余五个军都是中央军序列,蒋军在补给后勤方面,一向是亲疏有别,主力部队和普通部队,中央军和杂牌军,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在1946年5月的鞍海战役中,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在海城起义。潘朔端起义后,滇军将领纷纷指责杜聿明,说他见死不救。
这倒冤枉杜聿明了,在潘朔端的师部和两个团被我军包围后,杜聿明让孙立人率新一军救援。孙立人以部队需要休整等为由,在潘朔端的求救电报发出三天后,这才下令开拨,这边还没走多远,那边潘朔端就率部起义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杜聿明严令孙立人去救援时,当时老蒋到沈阳视察,孙立人越过熊式辉(东北行辕主任)和杜聿明,直接去找老蒋,老蒋点头同意新一军整补结束后,再去救援海城。
有老蒋的支持,杜聿明也不能再强行命令孙立人了。这里也可以看出杂牌军的尴尬处境,假若当时是新六军、71军这些嫡系部队被包围,老蒋肯定会第一时间严令各部队去救援的。
60军军长曾泽生,对杜聿明也是颇有微词,认为将60军分散部署,犯了兵家大忌。潘朔端回忆,184师被分驻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等铁路沿线,师部驻海城,在海城被围师,潘朔端这个师长,能指挥的部队不到三千人。
可以看出,杜聿明和60军、93军主要将领的关系,虽不像和石觉那样差,但也是裂痕极大。
孙立人
杜聿明和孙立人的不和,是东北蒋军中公开的秘密。新一军进入东北之初,孙立人在国外军事考察及接受勋章,所以该军实际是由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代为指挥的。郑洞国和杜聿明私交很好,又是新一军的老军长,这个阶段的新一军,对杜聿明的指令,执行度还是很高的。
孙立人到东北接过新一军指挥权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杜聿明的指令落实度,开始大打折扣。
在晚年,孙立人对采访他的陈嘉骥说:
要改变东北局势,唯一可行的方式是命令长春和吉林的部队立即渡过松花江,攻占哈尔滨。但我说出来,杜聿明也不敢去做,杜聿明一直过于谨慎,不适合担任指挥官。
孙立人的这个评价,被不少人作为“孙比杜强”的证据。可如果翻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孙立人完全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蒋军攻占四平后,杜聿明部署了三路纵队,其中新一军、新六军和71军的88师组成中路纵队,沿中长铁路向公主岭方向推进,进而占领长春。
三路纵队的其他部队尽管进展不一,但也都算执行了命令,唯独孙立人的新一军走走停停,行动最为迟缓。
郑洞国拿孙立人没办法,气得对杜聿明发去电报,说新六军和71军的88师都已出发,新一军主力还在逗留。
杜聿明和郑洞国乘车去孙立人的军部,三人发生激烈争执,不欢而散。在蒋军其他部队占领长春之时,新一军还在半路。
既然孙立人认为杜聿明作战太谨慎,主动性不够,那么为何到了他的头上,却担心去长春的路上有危险,犹犹豫豫,迟迟疑疑呢?
这只是孙立人和杜聿明矛盾的开始,两人的争执,直到孙立人被调离东北后,这才结束。
和陈明仁的关系
陈明仁
在东北蒋军的七个军长中,陈明仁的资历是最深的,也是最憋屈的一个。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正、副司令官杜聿明和郑洞国,都是陈明仁的黄埔一期同学。
陈明仁早年的起点很高,他当少将旅长时,杜聿明和郑洞国还都是团长。可十几年后,杜聿明、郑洞国成了陈明仁的长官,而在七个军长中,他是唯一的黄埔一期生。蒋军的黄埔一期生中,也不是没有这个时候还当军长或师长的,但以陈明仁的军事能力和战功,却不该是这个职务。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说陈明仁指挥71军到东北后,和杜聿明不和。实情是,这个说法对了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明仁和杜聿明关系其实还可以,但71军其他主要军官却对杜聿明有意见。
71军是宋希濂的老部队,远征军滇西反攻时,71军是宋希濂的十一集团军的主力部队。在三打龙陵时,宋希濂因“谎报战功”被免职,总司令职务由黄杰接替。黄杰到后,宋希濂的亲信,71军军长钟彬被调离,由副军长陈明仁接替。
陈明仁去71军当副军长,是由于在预备2师师长任上,因在昆明顶撞老蒋而被明升暗降,所以71军并非陈明仁的老部队,里面复杂的人事关系,使得陈明仁也很头疼。
杜聿明在东北,最倚重的部队是新六军,在攻占四平后,他让71军的88师临时划归廖耀湘指挥,以增强新一军的实力。
88师师长胡家骥不满意廖耀湘经常让他的部队打头阵,两人产生激烈争执,廖耀湘向杜聿明告状,说胡家骥不听从指挥,杜聿明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名义,将胡家骥撤职,改派亲信韩增栋为师长。
韩增栋到任后,71军上下对他很不服气,就连他任职的88师,团长都不买他的帐。韩增栋当师长没多久,该师的一个团被我军包围,韩增栋不向陈明仁求救,也不找71军的另外两个师长,而是直接向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求救。这个团很快被歼灭,陈明仁气得大骂韩增栋,说他舍近求远。
类似上述的事情不止一例,但陈明仁整体上和杜聿明的关系也不错,究其原因,是不少人被陈明仁“傲上将军”的称号迷惑,认为他很难相处。其实不然,陈明仁吃软不吃硬,杜聿明在东北时,面对陈明仁时,不以长官自居,而以黄埔一期同学来拉拢感情,所以71军不少军官尽管对杜聿明不满,但陈明仁对杜聿明的指令,还是积极执行的。
还是这两个军好用
廖耀湘
杜聿明在其回忆录中,在谈到东北战事时,能看出他对新六军和52军的偏爱,字里行间透露着“还是这两个军好用”的潜台词。
1938年,国民党军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组建时,杜聿明任师长,廖耀湘是参谋长;以200师为基干组建新编十一军(后改番为第五军)时,杜聿明为代军长、军长,郑洞国为副军长兼荣誉一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副师长。驻印军组建新一军时,首任军长是郑洞国,最初辖两个师,即廖耀湘的新22师,孙立人的新38师。
可以看出,廖耀湘这个新六军军长,以及新六军的基本部队新22师,从渊源上来说,是杜聿明、郑洞国的第五军系统的,这两人又是保安司令部正副长官,自然对新六军高看一眼。
至于52军,情况类似,52军是关麟征的老部队,该军是由25师扩编而来,杜聿明在25师当过旅长、副师长;郑洞国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在52军当过师长。
对杜聿明、郑洞国而言,新六军、52军是靠得住的部队,属于“亲儿子”,而新六军、52军也以东北保安司令部的嫡系自居,平日执行起命令来,自然也比其他五个军卖力的多。
52军在攻占安东后,熊式辉、杜聿明马上报请南京同意后,让军长赵公武兼任国民党安定省主席,不久后赵公武又升任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兼安东警备司令,负责辽宁、安东、吉林诸省的军事。可以看出,杜聿明对52军的偏心程度,一点不比新六军低。
杜聿明的“偏心”和无奈
杜聿明
从杜聿明到东北,在前期攻势衰竭之后,后续对蒋军部队的使用可以看出,七个军中,新六军和52军属于机动部队,频繁用于各处,有点“救火队”的感觉,其余五个军,除了71军有时候拉出来用用一下,其余四个军,大都是驻防性质的。
杜聿明如此用兵,新六军和52军自然是吃不消的。52军在新开岭之战中损失了被称为“千里驹"的基干部队25师后一蹶不振,廖耀湘也是焦头烂额,后来回忆说新六军在南北满两个战场疲于奔命,弄得他手忙脚乱,部队损耗严重。
为了增加进攻力量,杜聿明将原属新六军的207师划出来,改为独立师,试图再增加一个攻击军,但直到1947年7月,该师才由两旅六团扩编为三旅九团,而杜聿明这时,也要离开东北了,因为屡战屡败的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想到东北来,做出点“成绩”,挽回一下跌入冰点的名声。
不少蒋军将领,指责杜聿明在东北搞区别对待云云。但公允的讲,杜聿明也有自己的无奈,派系之斗是国民党军的顽疾,已经积重难返,杜聿明至多搞搞协调,修补修补,说实在的,他至多个别调整一下师长,军长的任免,连行辕主任熊式辉都无法自行决定要请示南京的老蒋。
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究其原因很多,军队的内耗不止,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东北蒋军内部的矛盾,就是其缩影的体现。
参考资料:《杜聿明回忆录》《郑洞国回忆录》。
2024-09-10 22:12:50
2024-09-10 22:10:43
2024-09-10 22:08:36
2024-09-10 22:06:29
2024-09-10 22:04:22
2024-09-10 22:02:15
2024-09-10 22:00:08
2024-09-10 21:58:01
2024-09-10 21:55:54
2024-09-10 21:53:47
2024-09-10 21:51:40
2024-09-10 21:49:33
2024-09-10 21:47:27
2024-09-10 21:45:20
2024-09-10 21:43:13
2024-09-10 21:41:06
2024-09-10 21:38:59
2024-09-10 21:36:52
2024-09-10 21:34:45
2024-09-10 2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