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总裁李创利:身高不到1米,坐拥资产3亿,娶1米7美女娇妻
2024-09-10 21:05:07
2000年有位解放军在中印边境牺牲,战友们说:他的岗位永远在哨所
诗人们说,即使白水煮面,也要撒进一把葱花,那是对平凡甚至平庸生活的一种挑战。乃堆拉哨所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驻守在乃堆拉哨所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这样一群人。
乃堆拉,藏语译为“风雪最大的地方”。这里风雪雷雾四季不断,每年平均有4个月大雪封山,有时达半年以上,大雾笼罩长达200多天。海拔4400米的乃堆拉哨所与印军哨所阵地仅一网之隔。
解放军在乃堆拉巡逻 李西 摄
乃堆拉哨所在当时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赫赫有名,被誉为祖国的“西南第一哨”。这个哨所在当年的自卫反击战中,以少胜多,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乃堆拉山口。
具体事件被称为乃堆拉战役或者乃堆拉炮战。
乃堆拉的南方是洞朗地区,洞朗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西与印度锡金邦相邻,南与不丹王国相接。洞朗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详细的地理资料是这样的:
洞朗主要是一个小盆地,周围边缘有若干山峰。北接亚东乡的亚拉池、夏巨拉;西以巴塘拉、恩穷拉、拉恩久、多卡拉(冬拉)等一线分水岭山脊与印度交界;西南自吉姆马珍山(原支莫挚山,为中、不、印三国交界点)开始,沿东南方向的切拉、仁岗贡等一线山脊,最南达姐普拉(姐普山口)与不丹国为邻;至东与卓木麻曲相连,与下亚东乡的鲁林,当比山、恰尔塘等地隔河(卓木麻曲)相望;东北至色布、沈久拉、果拉等地。
洞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盆地为主,周围多山。西部,沿多卡拉分水岭山脊东侧是相对平缓的高原草甸地带,草质优美,历来为下亚东牧民的夏季草场。主要牧场有拉马斯、吉淌、庶、庞达等;东部为陡峭的河谷原始森林地带,谷深坡陡,地势崎岖。海拔由吉姆马珍山的4363米逐渐下降到姐普拉山口的3145米,海拔最低点为卓木麻曲出境(不丹)处,为1655米。
不仅洞朗长期是中国领土,其西南的东阿桑(现属不丹)在清朝晚期和民国还受下亚东管辖,东阿桑人每年要向下亚东支付差役赋税。乃堆拉山口在中国边陲重镇亚东县南边,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亚东县物产丰富,被称为西藏的“鱼米之乡”,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印度入侵锡金后,为使自己的“七寸”西里古里走廊有更多的保障,想要以锡金为跳板,开始对亚东流口水。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受到解放军痛揍的印度还不死心,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印度进一步强化了对锡金的军事侵略,更加积极地在中锡边界挑起武装冲突。我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1师奉命,举行了两次大规模战略佯动行动,逼近里拉、卓拉、东巨拉和乃堆拉四个山口,让印军高度紧张,迫使印军放弃或自毁在这几个地区我国境内修建的56个军事工事。
1966年,印军又变得嚣张了起来,又开始活跃在乃堆拉山口附近制造事端,从当年5月至年底,竟然非法越过边界在我国边境探查次数高达13次,而且,继续修建曾经废弃的军事工事,把炮口对准了藏族人民,威胁当地藏族人民的生命安全的同时,抢夺当地藏族人民的财产。
为体现大国风范,最初时,我军采取了忍让,但印军却因此得寸进尺,觉得解放军好欺负,把他们当成了“软柿子”。至1967年9月,印军越发张狂,开始想要在乃堆拉山口南部架设一道铁丝网,解放军边防部队要求印军停止挑衅行动,印军不但置之不理,还刺伤我两名士兵,继续架设铁丝网,而且将铁丝网从乃堆拉山口架设到了塞布拉通道的中间,逼近乃堆拉哨所。
我发出严重警告,连长李彦成向入侵的印军喊话,入侵的印军非但不听,反而向我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致使李连长当场牺牲,另外6名战士不同程度受伤。这一天是1967年9月11日,李连长牺牲和战士们受伤的具体时间是:上午8时零7分。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我边防部队当即发起反击,击毙印军67人,用火箭筒摧毁印军在我境内设置的7处工事。我仅用仅7分钟,便结束了战斗,印军败逃。我严守纪律,未出境追击。
逃跑的印军不甘失败,开始出动其山地步兵第112旅、炮兵第17旅随即向中国境内发起大规模炮击。在接连不断的炮弹之下,我方损失惨重,大量民居、古宅、寺庙等建筑物尽数被毁。我方果断反击,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王诚汉坐阵指挥,我步兵第11师以步兵31团为核心,配属步兵33团3营、炮兵308团,师高炮营、师工兵营1连、工兵305团2个连、一个雷达连、一个汽车团等支援分队,很快进入了一个一次加强团级的战斗。
我炮兵308团组织数十门122榴弹炮,以及大量82迫击炮和120迫击炮向印军还击,将印军的8个炮兵阵地挨个打哑,使印军炮兵毫无还手之力,被迫于9月13日晚间22点停止炮击。随后,我炮兵分队在14日14点46分停止炮击作战,炮击历时4天3夜,摧毁印军两个炮兵指挥所,两个前沿观察所和23处炮兵工事,炸毁印军汽车两辆,毙伤印军官兵540余人。缴获敌人轻机枪1挺、冲锋枪9支、步枪16支。
15日和16日两天,中方向印方交还了其阵亡官兵的尸体。此战,我伤亡123名,其中亡32名,伤91名,消耗各种枪弹1.5万发。印军被痛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乃堆拉炮战”。按理说,这时的印军应该老实了,但在接下来的10月1日,他们却偷偷摸摸地换了地方,又一次向我军发动了进攻。
10月1日是我国人民举国欢庆的日子,失败了印军认为在这一天解放军一定会放松戒备,于是,他们选择在这一天又来边境挑事。地点选在了离乃堆拉不远的卓拉山口。当时,8名印军士兵手持廓尔喀狗腿砍刀向我哨兵逼近挑衅,并强行抓我哨兵并开枪射击。我军被迫反击,亚东独立营3连和加强的步兵31团炮3连2个排,经8小时战斗,一举将入侵之敌全部歼灭在我境内,进而摧毁印军前沿工事9处,共毙伤印军195人。战后,完败的印军打着白旗来到我边境一侧,接收我向其移交的入侵印军的尸体和武器、弹药等,并在移交书上签字承认了自己侵略我边境的事实。乃堆拉哨所铭记着这一切,在这里,解放军以少胜多,在维护边境国土和人民财产安全的同时,痛揍侵略者,打服了印军。
云中的乃堆拉哨所 李西 摄
二、乃堆拉哨所的故事
乃堆拉哨所的最早建立是在1965年,时任陆军11师31团排长的刘世果带领30多名战士奉命进驻乃堆拉。在没有路的深山老林里,他和战友们每人背负50多公斤物资,硬是靠背包带一个拉着一个,艰难行进8小时,最终按上级要求进抵乃堆拉山口。
从此,乃堆拉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沿哨所,刘世果也成为乃堆拉哨所的第一任哨长。当时,战士们吃干粮,喝雪水,个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圆满完成了守防任务。但由于条件艰苦,在完成此项任务中几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刘世果,1945年,四川中江县人,1962年参军,曾任新兵班班长、尖子班副班长、副排长、排长,1967年任团作战训练股长,1969年5月调到军区作战部当参谋、副处长、处长,1983年任军区副参谋长(正师级)。1991年任为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军级),1994年任副司令员。1997年2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贵州省九届人大常委。2003年11月退役。
刘世果将军
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将军,乃堆拉是刘世果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乃堆拉艰苦的边关生活,将他锻造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在他长成的背后,也是乃堆拉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的乃堆拉哨所,已经解决了过去一度困扰官兵的住房、洗澡、用水、取暖、用电、如厕等“六难”问题。上级还为哨所配发了电脑,也将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了哨所值勤等任务当中,哨所值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乃堆拉哨所唯一没有变的是,解放军官兵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解放军报的报道里,2000年8月,这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让人潸然泪下并肃然起敬的英雄故事:年仅19岁的炊事班新战士熊波,外出打水时突遇雷电,光荣牺牲。人们找到他时,他的头和双手,执著地伸向哨所的方向,怀里还装着一份入党申请书……战友们用白布裹好他的遗体,一边抬着一边念叨:“走吧,熊波,我们接你回家,回哨所去,回你的岗位去。”(《永远不变的是职责》解放军报,2017-09-06)
另外,在乃堆拉哨所还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因为边关生活艰苦寂寞,战士们都十分敬佩嫁给边关军人的军嫂们,所以,只要有军嫂至哨所探亲,他们都会列队敲锣打鼓地欢迎。在乃堆拉哨所也曾有过一个个类似于此的故事:内地某大城市的一位姑娘与乃堆拉哨所的哨长,在火车上相识了,两人感觉不错,开始恋爱。起初的时候,姑娘很任性,动不动就提出和哨长分手。后来,哨长约姑娘到了乃堆拉。4000多公里,姑娘坐飞机、火车、汽车终于赶到了乃堆拉,看到战士们早就列成一队,敲锣打鼓地欢迎她了。
高原缺氧的生活环境,使战士们一个个都显得很黑瘦,但因为姑娘的到来,战士们却一个个显得精神抖擞,就像一棵棵欢迎着春天的树,脸上乐开了花。看着战士们的样子,姑娘哭了,她没有想到有这样一群人竟然默默地驻守在这样一个地方,更没有想到这群人会这么真诚和热烈地欢迎她。以欢腾的锣鼓声里,她泪流满面,向战士们深深了鞠了一躬,然后,当众义无反顾地宣布,此生嫁给哨长,绝不后悔。
战士们开始欢呼,但哨长丈夫却显得格外腼腆。姑娘大胆地拥抱了战士们,却见丈夫在一旁有些不好意思,含泪说:“这是你吗?”丈夫说:“是我,是乃堆拉哨所里的我……即使白水煮面,也要撒进一把葱花……”姑娘笑了。从此,每每有军嫂来哨所探亲,战士都把锣鼓敲打得响亮。这就是他们不再平凡也根本谈不上平庸的生活。
通过乃堆拉国门的中国货车。李小君 摄
三、边关的和平来之不易
亚东曾是中印两国之间最大的商埠,据当地资料记载和学者研究,20世纪初,这里的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乃堆拉山口距西藏亚东县52公里,距拉萨429公里,距锡金邦首府甘托克54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尔各答约550公里,是连接中印陆路贸易最短的通道。在这一带的山口,我们设有詹娘舍卓拉哨所、则里拉等哨所,呵护着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通道。
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印双方均关闭了古丝绸之路南线通道上的关口,直到2006年才逐步开放。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乃堆拉山口的边境贸易每年开放4个月,从每年的6月1日开始至当年9月30日结束。这4个月是乃堆拉山口可以顺利通行的时间。重新开放的乃堆拉山口还属临时边贸市场,即位于乃堆拉山口16公里左右山路上的洞青岗临时边贸市场,开放时间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的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
位于群山环抱中的亚东县边境乡村。刘芳 摄
在乃堆拉山口的市场上,中国和印度方面都明确列出了双方可以交易的商品名单。在这份名单上印度可以出售29种商品,其中包括纺织品、毛毯、农具、酒、香烟、茶叶、大麦、大米、植物油和当地草药等。中国则可以出售15种商品,其中包括:马、山羊、绵羊、牦牛尾、山羊皮、羊毛和生丝等。
对此,美国佐治亚大学南亚项目主任斯里瓦斯塔瓦博士认为,乃堆拉山口的重新开放可以把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不发达的东北地区联系起来,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而在山口开放之前,中国成都、昆明和新疆的商人需要大约10天的时间把他们的货物运送到东南亚,然后经水道到达印度的东北部;中印贸易90%以上要通过海运,两地海路相距6000公里。乃堆拉山口的开放将使货物在一天之内就可到达,降低了成本,这意味着中印之间开始有了更大合作基础,同时也昭示着龙象共舞正渐入佳境。
在乃堆拉山口,排队等待从中方国门出境的车辆。刘华 摄
此外,乃堆拉山口的重新开放,也为印度香客提供了一条新的朝圣线路(《中印商定乃堆拉山口朝圣路线明夏开通》,环球时报,2014-10-23 )。过去,每到夏季通行条件较好的季节,中印双方的旅游局和外事机构就安排香客由强拉山口出入境。中方在山口接上一批香客,待他们走完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的朝圣道之后,会将这批香客送回强拉山口,和印方交接,再接待新一批香客。
强拉山口,又称为里普列克山口,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山口。连接着中国西藏普兰县和印度北阿坎德邦库马盎地区,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自古以来,两侧的边民,越过该山口进行易货贸易。这里也是印度教教徒前往普兰县的玛旁雍错及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必经之路。该口岸也曾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后被关闭。1992年才得以恢复,重新开放。
相对强拉山口,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会给印度香客不少便利。边关的和平来之不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交流与人文互动也来之不易,今天,在赞美强大祖国的同时,人们当然没有忘记,那些为此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的解放军战士和烈士们,而他们的付出奉献也不再是什么挑战平凡甚至平庸生活的“葱花”,而是在祖国英雄土地上永远盛开的英雄之花。就像熊波的岗位永远在乃堆拉哨所。
云雾笼罩的亚东河谷。刘华 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2024-09-10 21:05:07
2024-09-10 21:03:00
2024-09-10 21:00:53
2024-09-10 20:58:46
2024-09-10 20:56:39
2024-09-10 20:54:32
2024-09-10 20:52:25
2024-09-10 20:50:18
2024-09-10 20:48:11
2024-09-10 20:46:04
2024-09-10 20:43:57
2024-09-10 20:41:50
2024-09-10 20:39:43
2024-09-10 20:37:36
2024-09-10 20:35:29
2024-09-10 20:33:22
2024-09-10 20:31:15
2024-09-10 20:29:07
2024-09-10 20:27:00
2024-09-10 20: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