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只需养成48个消费习惯!
2024-10-21 09:36:30
漳州芗剧的由来
芗剧是福建省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闽南语区甚为流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在漳州芗城合流,
(明万历廿八年(1604年),1海澄人李碧峰、曲文字《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深林边奇逢”、 “朱文走鬼”, “山伯会英台” “尼姑下山”等)
(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1948年赴台湾演出前,栖息过的南靖县都美村厚庆楼内景。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的厚庆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都马班艺人们的喜怒哀乐。1948年底,“都马抗建剧团”赴台湾巡演,带去了“改良戏”和“杂碎调”,“杂碎调”在台湾也易名“都马调”,成为了台湾歌仔戏演员和观众喜爱的重要声腔。)
两者声腔都是芗江一带的锦歌嬗变而成,故名芗剧。诗曰:
“锦歌生发在芗江,蛮歌野调千古传,
“七字”“杂碎”共“杂念”,声声句句漳州腔。”
歌仔戏的演变。
台湾歌仔戏是用漳州锦歌唱腔演唱“歌仔册”的戏文,结合漳州“车鼓弄”的表演程式,经过“歌仔阵”、“落地扫”、“半夜反”等发展阶段,跃上戏曲舞台的,由于主要唱腔来自锦歌“七字四句联”的歌仔调台湾歌仔戏来源于歌仔(1953年改称“锦歌)。歌仔是漳州方言曲艺、小调。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领闽南兵众东渡收复台湾时,把歌仔以及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起初尚未广泛流传,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漳浦人吴沙渡台到宜兰县扎根,闽南歌仔衍化为“宜兰歌仔”。随后向台北等地农村、渔村广泛传播,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继而,为配合迎神赛会的需要,在坐唱歌仔的基础上,吸收漳州地区的“竹马”、“车鼓”和“采茶”等歌舞,形成有人物角色化妆演唱的上街表演,因成队一阵阵沿街表演,故时称“歌仔阵”,它标志着曲艺开始转化为戏曲。
清末,歌仔阵根据歌仔的[四空仔]、[大调]、[背思]等曲调加工发展成[七字仔调]、[哭调]、[杂念]、[卖药滚调]等作为主要曲调,唱白用漳州、厦门方言混合台湾当地腔调,并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台湾称“四棚戏”)和乱弹等剧种的剧目,在城乡村镇的晒谷坪上,或神庙前的空垾上用草索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后来,每逢节日、神诞,也出现临时搭棚演唱。有的“落地扫”班常趁四平戏班演完后,借其戏台和服装在下半夜登台演出,被称为“半夜反”,又因它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这剧种为"歌仔戏”。
据《台湾通志》载:"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暇时以山歌遣兴,所唱歌调,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调】,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名曰“歌仔戏’。"又据《宜兰县志》载:"歌仔戏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调。民国前二三年,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好事者劝他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装扮男女,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戏之鼻祖。"歌仔助当时所唱的“七字调"即是从漳州传去的歌仔七言体的[四空仔】演变。两者无论在唱词句式、唱腔结构和旋律进行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其伴奏的四种乐器也是锦歌传统的“四管齐”。
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戏曲表演,对原锦歌(四空仔)的节奏、旋律作了一些紧缩或扩展、改弦或易宫等革新,发展成[台北七字调]、[台南七字调]、[洞管七字调]、[七字正]、[七字反]、[七字爿]、[七字联]等不同曲式、调式、板式的唱腔。同时,还对锦歌的[大调]、【三空半]加以发挥,形成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哭调”。如[台湾大哭调]、[台湾小哭调]、[宜兰哭调]、[台南哭调]、[艋舺哭调]、[运河哭调]等等。尽管各地名称不同,但其曲式结构、调式色彩仍未脱离锦歌“哭调”的规范。根据锦歌[四空仔]改编的歌仔戏[卖药哭调]。
歌仔戏先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阵形式在漳州萌芽,清末民初在台湾宜兰成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白礁、厦门,三十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厦门,闽南军政当局,因战时军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台湾歌仔戏,在漳州的艺人们为谋生计,重新吸收锦歌音乐,另创“改良调”新腔,更称“改良戏”。
邵江海以首创“改良杂碎调”演出自编的《六月飞雪》获得成功后,九龙江沿岸,先后成立了百余个“改良戏”子弟班。抗战胜利后,台湾重归祖国,“改良戏”恢复演唱台湾歌仔调,许多台湾歌仔戏班复来闽南演出,也学唱“改良调”。1948年,漳州南靖都马改良戏班到台湾演出,改良调很受欢迎,称“都马调”。从此改良戏的都马调流行台湾、南洋各地。
(郭明木先生藏品:1929年,德国兴登堡商标,优等漳州懦家曲,漳州锦歌人钟青唱的《无吆歌》老唱片。)
1952年,台湾霓光歌仔戏班和漳州新春改良班经双方艺人同意,以两种声腔发源地的九龙江和成团地点的漳州为记,取“芗剧”。新成立的剧团全称“漳州市实验芗剧团”。
漳州市实验芗剧团的建立,开创建国后海峡两岸文化合作的先例,体现了闽台文化同一性和互补性。霓光班擅长演唱七字调系列唱腔,名调。新春班以唱杂碎调系列唱腔,著称于闽南。闽台强强联合,使两单一声腔发展为两腔并存、互为交融的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的表演更加精彩,更臻完美。
芗剧正如清代京剧的徽汉合流、皮黄交融一样,标志一个新的剧种艺术发展,跃上历史新阶段。
诗曰:“漳州锦歌分两腔,台湾铿来漳州锵。“歌仔”“改良”成芗剧,芗歌芗曲更铿锵。”
漳州石码镇民间收藏家郭明木先生收藏的老唱片藏品中,较为另是从上世纪初直到70年代的南音唱片。其中有一组是日本占领台湾日日本Columbia总公司台湾古伦美亚公司在台湾出版发行的“利家”共有20多张。郭明木先生说,这些“利家”唱片都是在漳厦泉一带收当时台湾被日本占领,两岸沟通极不方便,却仍有这么多台湾发行唱片流入闽南,可见两岸文化交流的活跃。
(漳州石码镇民间收藏家郭明木先生藏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川崎市日营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台湾的音乐歌仔戏《英台赏花》老唱片。)
2024-10-21 09:36:30
2024-10-21 09:34:27
2024-10-21 09:32:24
2024-10-21 09:30:21
2024-10-21 09:28:18
2024-10-21 09:26:15
2024-10-21 09:24:12
2024-10-21 09:22:09
2024-10-21 09:20:06
2024-10-21 09:18:03
2024-10-21 09:16:00
2024-10-21 09:13:57
2024-10-21 09:11:54
2024-10-21 09:09:51
2024-10-21 09:07:48
2024-10-21 09:05:45
2024-10-21 09:03:42
2024-10-21 09:01:39
2024-10-21 08:59:36
2024-10-21 08: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