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祖”温庭筠最美的36句诗词,典雅精致,令人倾心
2024-10-21 03:29:35
明朝时,随郑和下南洋的华人,他们的后代,文化为何在逐渐消失?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还是不断飞升的GDP?是,也不全是。
如果一个民族能够有以上的社会表现,那么无疑在表面上它是兴盛而美好的,然而如果进一步深入去想,获得这些的基础是什么?
勤奋的人民,艰苦的劳动,开放的外交,民主的制度?
究其根源,我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中孕育着文化,文化中包含着精神,精神引领着这个民族一路向好,一路前行而目标明确。遗失文化的人群终究是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样被遗弃的。
早在明朝,就有这样一个又一个个体,怀揣着各异的心思而又几乎一致的经济目的在南洋那一带形成了族群。
而现在去看,几乎很难去找到一个根源纯粹的华人后代,当初先辈带来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在一代代中被消磨,被遗忘,终于,消失的不只是文化,还有这样一群人。
所谓下南洋,就是去如今的东南亚等地。这个词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见闻了,只是在明朝成了一种盛行的风潮。
之所以如此,就得提到明朝政府在海事方面实行的海禁政策。
倭寇猖狂,走私盛行,明朝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稳固,对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严令禁止,并颁布了极其严苛的惩罚法规。
但是这对于靠对外从商来养活自己的沿海地区人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哪里有压迫,生存变得艰难,矛盾频繁尖锐碰撞,反抗也就不遥远了。
但是还有另一条路,向在绝境之中的居民抛射希望——逃离,前往海外。
当时的南洋正处于荷兰与英国的殖民阶段,对劳动力需求旺盛,生存的希望在号召,抓住时机的人,成为第一批在东南亚定居的明朝后裔。
刚提到了海禁,但是明朝并不是完全限制商船的对外交往。其中,便有一项意义及其深远的朝廷对外交往行为,同样推动了明朝后裔在南洋的定居——郑和下西洋。
这是载入史书的一次对外活动,主要目的当然是宣扬国威,争夺海权。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为了海权一事也是煞费苦心,先后几次都在马六甲海峡派人驻守,自然而然地,一些明朝后裔便以内部婚姻的制度在这里生产生活。
郑和七下西洋,一次次深化了大明王朝对外的交往,将强盛的王朝实力对外彰显的同时,促进了航海事业,还有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在外驻守的明朝后裔,也有自己的使命,他们带着明王朝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刻进骨子里的风俗习惯,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人,在南洋生活,改变。形成了这样一个族群—峇峇娘惹【峇峇(男),娘惹(女)】。
峇峇娘惹在南洋,覆盖的阶级范围很广,华人商族,有破产的商人,勤恳的农民,或是手巧的手工业从事者,他们大多迫于无奈,或是怀着赚钱的目的与遐想,开始南洋之旅。
开始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华人为了寻求改变,开始利用地利优势开始从商,第一步,必须掌握经济主动权。
这是成功的实验,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带动了华人的活动热情。第二步,他们开始考虑从政,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社会上地位的成功。
完美的思维与完美实践的结合,峇峇娘惹们,在先祖一步步的奠基下,生活越来越好,地位也不断提升,但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做了一件事,并以之为共识——本土通婚。
这是婚内制度的消亡,当血液归属开始杂糅,或许有些内在的东西发生改变的同时,不可避免会表现在外。
本来在西洋的华人后裔,是华人间通婚繁衍,但是内婚制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的华人觉得更为束缚。
于是他们开始在如今的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南洋,与当地本土人结婚生子,这是明朝下南洋后代文化消失的原因之一。
其二,与他们接收的外界信息相关。想想举目四望,都是南洋人居多,文化和生活的影响不可避免,潜移默化的时候更是多得不可胜计。
这项可以概括为接触人和事的影响。
其三,我认为就是他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遗失。这传统文化是刻在脑子里的,在生活中常见的才能铭记,而在南洋的人,那些峇峇娘惹们,无疑没有做到这点。
甚至于,为了更好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他们该信伊斯兰教,当作为当时重要的精神支撑都能发生变化的话,那没有什么是不会被遗忘的。
内婚制的消亡,如果说是从血液联系上的杂糅;接触环境的西化,就是当下赤裸裸而又看似无害的毒气;传统文化的遗失与遗忘,便是敲下警钟的无辜长鸣。
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由于自身的不重视导致的遗忘,一代比一代浅薄的观念,还有关于历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缺失。
峇峇娘惹也并没有一直好好地发展下去,在归属感模糊这个问题上,他们可谓表现出深刻的无奈。
“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们脱离华人社会,却又不能真正融入马来社会,成为两头不着岸的人。”
这是南洋商报《马六甲历史城系列》对他们的概括,我认为是较为准确的,因为在未来,他们陷入两难处境已是历史发生过的事实。
南洋各国的政府不承认他们的本国身份,所以他们仍然是华人,而在另一边的归属上,模糊的人也不少,且大有反对而难成势。
峇峇娘惹成为了东南亚一个特殊的族群,开始在南洋各国分散,并成为如今“有研究意义”,即已经难再寻觅的概念。
当然,族群的衰弱落寞不代表着峇峇娘惹不复存在,只是在愈发杂糅的交往中,认同感与归属的越发迷失,甚至于难以意识到。
要保留一个族群,保留的就是它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历史,保留的就是表现在外面的传统习俗。
峇峇娘惹得衰弱,是客观因素在主观的大影响下才能发挥如此强劲的反作用,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只有主观意识,对历史文化认同感的深化并付诸表现,才不会遗失历史长河。
2024-10-21 03:29:35
2024-10-21 03:27:32
2024-10-21 03:25:29
2024-10-21 03:23:26
2024-10-21 03:21:23
2024-10-21 03:19:20
2024-10-21 03:17:17
2024-10-21 03:15:14
2024-10-21 03:13:11
2024-10-21 03:11:08
2024-10-21 03:09:05
2024-10-21 03:07:02
2024-10-21 03:04:59
2024-10-21 03:02:56
2024-10-21 03:00:53
2024-10-21 02:58:50
2024-10-21 02:56:47
2024-10-21 02:54:44
2024-10-21 02:52:41
2024-10-21 02: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