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国内最出名的那些鬼宅
2024-10-01 19:14:05
数学大师赛中国队连续四年丢金,是因为“禁奥令”吗?
中国代表队已经连续4年没有拿到号称“数学世界杯”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冠军,自1985年首次参赛以来,中国从未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冠军空窗期。并且这4年当中,有3年的IMO冠军由美国获得,此次RMM又是美国总金牌数第一。
本月25日,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成绩随之揭晓:美国代表队获三块金牌,俄罗斯代表队获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比赛成绩公布后,掀起轩然大波。由于中国队在过去五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未获冠军,不少人由此断言:在国际数学竞赛上的“铩羽”和主管部门取消学科竞赛与升学优惠挂钩的政策有关。受政策影响,奥数热降温,原先的“全民奥数”基础不再,所以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竞赛的成绩逐年倒退。甚至更有人放话称,这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宣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这使一度过热的奥数等校外培训趋冷。
与圈外一片哗然、忧心忡忡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数学界以及数学竞赛圈内则风平浪静。
今天,多位来自数学界、数学教育界的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直言:竞赛本来就应该回归少部分有兴趣又有天赋的学生的“游戏”,原本的“举国奥数”才不正常。而且,此次罗马尼亚大师赛只有六名选手参赛,样本太小,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在家长们的意识中,让孩子“学奥数”对孩子将来小升初、中考或高考自主招生有利,成为进入优质学校的一块“敲门砖”。只要对孩子有利的事情,家长们自然会趋之若鹜,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并非所有孩子学了“奥数”就能拥有这块“敲门砖”。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全国青少年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好名次是去往名校的有利砝码,但能够参加这类比赛的学生第一整体水平高,第二学习能力强,“本身就是精英人才,不是学奥数成为精英人才。”
从这一现实出发,家长在给孩子报班时,是否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你的孩子数学好吗?学习能力强吗?整体水平高吗?更为重要是,孩子对奥数感兴趣吗?如果孩子对奥数不感兴趣,又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你却“赶鸭子上架”,逼着孩子去学,能有什么效果?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确数学很好、学习能力强,整体水平高,又从小在数学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奥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精英,但对于“精英”一词要有一个客观的理解。有些人小时候数学特别差,但却成了一流的作家、歌唱家或著名演员,你能说他们不是精英?有些人没有考入985或211工程大学,但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你能说他们不是精英?“学奥数”的确需要精英人才,将来也有能可成为精英,然而孩子不是奥数方面精英,并不意味着不能成为其他方面的精英。
奥数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各方面的论述不少。在曾经的加分与保送的诱惑下,很多学生学奥数可能不是因为对数学感兴趣,而是把奥数当作名校敲门砖,不少曾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后来没有走上学术路,而是走入华尔街,让学奥数丧失了其初衷。
比赛赢了就是没完没了的掌声鲜花和荣誉,输了就是“啪啪”的打脸声和一股脑的苛责——不论是对奥数选手,还是对奥数本身,这都并非理智的态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奥数竞赛不需要外界太多的关注。况且,很多关注本身就夹杂着误解和偏见。
“过去比赛拿金牌,大家都认为理所应当,说中国人数学本来就好;这两年没有拿金,那被直接被套上选手选拔机制不合理,或者中国数学教育退步、训练水平整体滑坡等莫须有的帽子,这对选手来说真的很不公平。”在他看来,所有有机会参赛的奥数队员,都是对数学有很大兴趣、较高天分且非常努力的学生,而比赛只是一个展现自己所学的平台而已。“参加奥数比赛拿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从事的是数学教育,首先要保护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什么必要因为一次比赛的成绩,为了区区一两分,去打击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奥数竞赛最初主要是在中学生中举行,但是在过去多年来与升学密切联系,这使得奥数成为一种“全民运动”,甚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社会大众认知的“奥数”与真正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有着巨大的差异。
“奥数热”除了反映出家长的功利心态外,某种程度上还暴露出有些家长其实对自己的孩子兴趣特长并不了解,这其中也许还有“攀比“和“随大流”的心理在作怪。因此,发现并依据孩子的兴趣特长进行教育培养,才是对孩子未来负责的表现,这就好像种植花草树木,要根据每种植物的习性修枝剪叶、浇水施肥,才能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发现孩子兴趣特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长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智力,父母平时只要做到善于观察,善于研究,发现孩子的优势智力并非难事。比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从一些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表现,如从游戏中,从讲故事中,从谈话中,从旅游中,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孩子在动物、植物、矿物、数学、物理、化学、文学等方面的兴趣,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某些事物,例如写字、绘画、音乐、运动、演讲等,如果孩子对某类事物特别敏感,特别偏爱,特别喜欢探索,比一般孩子反应快,完成任务快速准确,并乐此不疲,说明孩子可能具备这方面的兴趣特长。父母如果能细心保护孩子的兴趣,并为其特长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孩子将来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精英。
为了不让兴趣班成为扼杀孩子兴趣的摇篮,教育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养,不逼迫和引诱孩子参加所谓的兴趣班和特长班。学校要教育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引导他们有定力抵制办班或退出办班;同时要主动联合工商、公安、城管和文化等部门,坚决取缔办班无资质、人员无特长、营业无执照的三无培训中心,对其他培训中心也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督查,不断规范办班行为,促使各类培训机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师要自觉守住师德底线,坚持立德树人,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既不要自己办班,也不参与办班。要呵护尊重孩子的兴趣,用心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践行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教育理念,耐心等待暂时落伍的孩子,保障他们都能自由且有个性地成长。同时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共同体,帮助家长寻找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家长要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让每个家长懂得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预防扼杀孩子兴趣的现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给孩子沉重的学业压力,让孩子参加过多的兴趣班,这是对家长的基本要求,也是家长的重要职责。如果用所谓的“兴趣”窒息孩子的思维,束缚他们的自由,透支他们的生命,是对孩子的极度不负责任。希望家长们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陪着他们一起游戏、读绘本、走进大自然等,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把自由还给他们,让他们玩出见识,玩出真正的兴趣,玩出更好的自己。
2024-10-01 19:14:05
2024-10-01 19:11:48
2024-10-01 19:09:32
2024-10-01 19:07:17
2024-10-01 19:05:01
2024-10-01 19:02:45
2024-10-01 19:00:30
2024-10-01 18:58:14
2024-10-01 18:55:59
2024-10-01 18:53:43
2024-10-01 18:51:27
2024-10-01 18:49:12
2024-10-01 18:46:56
2024-10-01 18:44:40
2024-10-01 18:42:25
2024-09-30 23:14:25
2024-09-30 23:12:09
2024-09-30 23:09:53
2024-09-30 23:07:37
2024-09-30 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