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四次严重对峙,从步步惊心到游刃有余,见证中国实力变迁
2024-10-21 14:00:55
顶坛花椒:造就“贵州第一麻”
内容摘要:今年初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有幸与县作协文友一起到顶坛片区走访,通过观“石头王国”变绿洲、触碰麻香花椒树、看活动室宣传展示、听群众道出心声,将“顶坛”注入心田。“花瓣与江水邂逅,椒香携峡谷共舞”,是顶坛“石头王国”变青山的真实写照。
顶坛,1991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后,改为兴北镇顶坛片区,如今为北盘江镇顶坛片区。下辖银洞湾、查耳岩、水淹坝、板围4个村,后银洞湾、水淹坝合并为银洞湾村,查耳岩、板围合并为查耳岩村。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汉族、布依族等民族群众,共有村民850余户、3600余人,占地面积4万余亩,耕地面积仅有1900余亩,石旮旯占总面积的9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且基本为旱地,是一个被专家界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的且具有典型性的“石头王国”。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真实反映过去顶坛片区村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顶坛人已改变了村集体平时出工不出力,生活等靠要的懒惰作风,在石旮旯里砌石坎、建围子、填泥土等方式开垦土地,种上玉米。然而由于石旮旯不保水,遇上干旱之年,有的旮旯地种上的玉米干枯减产,有的旮旯地更是颗粒不收。
为寻求一条脱贫致富之路,顶坛人曾在石旮旯的石缝中种芭蕉、种砂仁、种花生、种黄栀子、种枸皮树,搞过坡改梯等等,但饱尝艰辛的顶坛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随着地越开越多,人不但没有富起来,山则越来越“穷”,形成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仅银洞湾村的银洞湾组,就有17户人家由于贫困背井离乡,到外地求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查耳岩村大石板组袁家伦家有一棵本地野生花椒树。当时的野生花椒树比较高大,每年夏季花椒待成熟时,袁家伦自己摘下或送给寨邻做花椒油,秋季花椒成熟了,摘下晒干留下,到了腊月或自己用或分给寨邻做腊肉香肠。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一亲戚在黄果树开餐馆需要买点花椒做佐料,袁家伦便与亲戚联系,说自己有一棵花椒树,等成熟了可摘下几十斤。亲戚听到后,给一块五角一斤全部订要。等花椒果实呈现焦紫色成熟时,袁家伦摘下花椒给开餐馆的亲戚送去,过秤有79斤就得到118.5元钱。他粗略算了一下,这相当于当时国家干部3个月的工资呢!回家后,他拿摘花椒时落下的花椒籽作种子,全部用来育苗,第二年就育出200多株花椒苗栽在自家的石旮旯地里。1991年春节,袁家伦在与亲朋摆谈时说:“我家那棵花椒结的果一年要卖100多块钱,一亩地可种50至60棵,比种苞谷划算多了。”
寨邻们抱着试试的心理,与袁家伦讨要花椒苗试种。这一种真是了不得,村民讨要得的椒苗基本上一种就成活,还易于成长,虽没有到结果实的树龄,夏季到来人们也能闻到花椒的麻香。
花椒种在地里,村民甜在心里。袁家伦家里的花椒苗无法供给村民种植,有的村民自发到各处去买种,请袁家伦指导育苗。有的则购买外地椒苗种植后,向袁家伦家讨要椒枝进行嫁接。每家都在进行育苗促发展,同时在1993年,得到州拨款十万元作为发展花椒基地的基金的支持,顶坛片区村民在石缝缝、石旮旯里大力种植花椒。到1996年,顶坛片区种植花椒就有1万多亩,建成了全州唯一的万亩花椒基地。
花椒树种下了,但在严重的干旱时节,怎样才能保苗,不让花椒树干枯。群策群力,出点子,想办法,有的加高堡坎填土,有的在树下种草保水,有的则进行节水滴灌等,但凡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在这样的石旮旯地里,虽然没有象平原大地那样,有湍湍溪流浇灌农田,但凭顶坛人的智慧和力量,青绿的花椒苗没有因为干旱而干枯倒下。
顶坛片区,由于花椒种在石旮旯中,热辐射较强、干旱少土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加上椒枝铺在石岩上,白天被太阳暴晒的岩石,到晚上岩石还继续把花椒果实熏热,顶坛独特的地理条件打造出独特品牌花椒——顶坛花椒。
由于顶坛花椒香味浓,麻味重,品质优,被誉为“贵州第一麻”。
“顶坛花椒”出名了,起初虽只销到四川、重庆、江西、广西、云南等邻近的省份,但本县群众在办红白喜事时,都买顶坛花椒做佐料,每年腊月腌腊肉、灌香肠时都非“顶坛花椒”不用。
小花椒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激发了顶坛片区群众家家种花椒。曾经的贫困让顶坛人衣食无着,一些人因此背井离乡。村民胡明忠一年种的玉米一家4口只够吃半年,无奈之下,举家搬迁到了马家坪果园场。在顶坛片区银洞湾组外迁的17户人家,虽然离开顶坛吃饭不愁了,但家乡永远是他们的牵挂。当亲眼看到家乡的变化之后,1999年2月,外迁10年的胡明忠一家又从马家坪搬回了银洞湾。携家人搬到册享做生意的罗胜国回来了,到关岭创业修车的王福昌回来了,离开银洞湾的17户人家,又都陆续回到了家乡种起了花椒。
2001年,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顶坛”花椒品牌。2003年,省林业厅在顶坛片区投入129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建设1.5万亩花椒采种基地,支持大力发展花椒种植,有力促进了顶坛花椒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7年,贞丰县被国家十部委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2008年,北盘江镇种植的6万亩花椒,已经有4万亩挂果,农民售花椒可收入500多万元,顶坛片区单花椒一项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同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顶坛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特别在2011年的抗旱保苗战中取得成功的经验,让花椒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群众与荒山奋斗的精神与日俱增。通过采取“公司+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顶坛花椒”畅销全国各地。
在西部大开发中,顶坛的实践为西部喀斯特山区战胜石漠化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经验,从顶坛的蜕变,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村民新建新房,购置轿车,过上幸福生活。在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中,顶坛人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铸就了被广泛褒扬的“顶坛精神”。
贞丰的顶坛花椒,上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前100位榜。如今,贞丰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中国花椒之乡”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十万亩花椒产业带,做实“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做大“顶坛花椒”优质品牌,推进全县花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百姓增收、产业增效。
顶坛人用汗水浇灌了顶坛之花,热血铸就顶坛之魂,巍巍群山聆听着顶坛人创业之歌,打造出“顶坛模式”,铸就了“顶坛精神”,把石旮旯变成了青山,让“石头王国”喷出花椒独特的麻香,造就了“贵州第一麻”。
在不久的将来,“贵州第一麻”能升级为“华夏第一麻”“全球第一麻”吗?人们在期待。
作者:通讯员 吴家胜
(责任编辑 窦芷若)
2024-10-21 14:00:55
2024-10-21 13:58:52
2024-10-21 13:56:49
2024-10-21 13:54:46
2024-10-21 13:52:43
2024-10-21 13:50:40
2024-10-21 13:48:37
2024-10-21 13:46:34
2024-10-21 13:44:31
2024-10-21 13:42:28
2024-10-21 13:40:25
2024-10-21 13:38:22
2024-10-21 13:36:19
2024-10-21 13:34:16
2024-10-21 13:32:13
2024-10-21 13:30:10
2024-10-21 13:28:07
2024-10-21 13:26:04
2024-10-21 13:24:02
2024-10-21 13: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