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吃人肉、黑弥撒:他们用活人当祭品,却宣称自己“以人为本”
2024-10-21 06:19:43
从翩翩公子到佛门高僧: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最近在书房里面挂了一幅字:“知足常乐”,弘一法师的字平正自然,简洁纯净,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人感觉心平气和,心情宁静。
弘一法师是近代佛门律宗的高僧,佛法精湛,德慧具足,年轻时是著名的文学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话剧活动家,声名显赫。
从满腹经纶的一代才子到长伴寒灯古佛的沙门,让人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不禁好奇这位传奇高僧的一生转变如此之大背后的原因。
01出身名门的天才少年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巨富之家,从小失去父亲,少年时就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句子,令人惊叹,被称为少年天才。
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比鲁迅大一岁,但家境比鲁迅好太多,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跟随名师学习,从中式的四书五经到西式的音乐绘画,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爱好广泛,从文学到艺术,精通中西文化,满腹经纶,尤其是文艺方面,天赋异常。
李叔同擅长书法、音律、诗词、丹青、金石、油画、钢琴、喜剧、话剧,集百般武艺于一身,声名赫赫。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弘一法师填词的歌曲。
可以说,前半生的李叔同可谓集各个领域文采于一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
02浪荡不羁的著名才子
生于巨富之家的李叔同,衣食无忧,年轻的时候热衷于诗酒风流,耽于声色,游戏人间,俨然是一副“纨绔子弟”面目。同时在政局震荡革命风起云涌的20世纪前期,他也忧国忧民。
从15岁开始,整日流连于戏院和青楼,吟诗作曲,颇具名气,一副富家名士做派,26岁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在绘画领域也显示出了出众天赋,爱好油画,他的现代油画作品比同时代的刘海粟等都要早。他的日籍女模特最后还成为他的妻子,跟随他回到国内。
辛亥革命后李叔同家道中落,来到浙江师范学校教授音乐和绘画,把自己的特长和才气发挥到极致,开了国内美术和音乐教育的诸多先河,下图为李叔同在浙江担任老师时的照片。
李叔同和当时的诸多名家都有往来,比如黄炎培、蔡元培、柳亚子,夏丏尊、徐悲鸿、吴昌硕等,也培养出了丰子恺等著名的弟子。从一个才子文人的角度来说,李叔同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03看破红尘的出家高僧
因为受母亲的影响,李叔同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读佛经,可能这是他跟佛法结缘的最初。在出家前,并没有什么征兆。
随着家道中落,李叔同在浙江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生活安居下来,朋友发现他的穿衣打扮上有了一些佛家的味道,比如他的好友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夏丏尊来看他的时候发现他日常穿着海清(佛教在家居士的传统穿着),留着长发,感觉和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不搭配,便开玩笑说“还不如索性做了和尚”,没想到一语成谶,朋友不知道的是,李叔同对于出家酝酿了很久,早就开始吃素、打坐和偶尔的断食。
1918年8月,39岁的李叔同在浙江虎跑寺正式剃度出家,法号弘一法师,成为一个出家人,跟自己的前半生彻底断绝。在出家前的一段时间,李叔同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妥当,比如妻子和儿女的生活,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
李叔同出家后,妻子曾带着孩子来磕头相见,但是弘一法师执意不见,儿子哭着说,既然你不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为什么要生下我们呢?妻子更是跪在雪中微微一句:“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面对妻子的灵魂追问,弘一法师没有回答,转身离去,可能在弘一法师的心中,只剩对于佛法的追求吧。
关于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弟子认为他从追求艺术升华到追求宗教,朋友认为他佛缘深厚,世人认为他乱世之中看破红尘,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弘一法师自己清楚。
但是确认的一点,是浊世少了一个翩翩公子,佛门多了一位得道高僧。
04一代律宗大师的“悲欣交集”
在南怀瑾的文章里面也多次提到弘一法师的事迹,说他佛法精湛,颇具智慧,有佛门高僧的德行,而且持戒非常严格。
弘一法师是大陆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恪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一心钻研律宗和佛法,著书说法,从佛教律学经典和思想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为弘扬律学,弘一法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弘扬佛法,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从1918年出家到1942年圆寂,整整25年的时间他到各地去弘法,以身作则教人们一心向善,成为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1942年,63岁的弘一法师安静离世,为世人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
回顾弘一法师的一生,不管是从艺术、文学、佛法,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半世繁华,半世清贫,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看破红尘的佛门高僧,人生的转折和传奇让人唏嘘不已,所谓“人生如梦又如戏”,“滚滚红尘,尘烟往事”不外乎如此。
从“弘一体”书法的自然清净中,我们可以想象:在青灯古佛下,在晨钟暮鼓声中,萦绕在弘一法师内心的除了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之外,是否还有对于前尘往事的回忆和感悟?在他离世前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的时候,“悲”的是什么?“欣”的又是什么?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我们读历史、读文学,读人物传记,到底要读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一样,目的之一是增加我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人生短短百年,我们没法改变长度,我们能做的是增加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去体会千万人的人生喜怒哀乐和人生抉择,从而来影响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思考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本文作者孙杨正,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2024-10-21 06:19:43
2024-10-21 06:17:40
2024-10-21 06:15:37
2024-10-21 06:13:34
2024-10-21 06:11:31
2024-10-21 06:09:28
2024-10-21 06:07:25
2024-10-21 06:05:22
2024-10-21 06:03:19
2024-10-21 06:01:16
2024-10-21 05:59:13
2024-10-21 05:57:10
2024-10-21 05:55:07
2024-10-21 05:53:04
2024-10-21 05:51:01
2024-10-21 05:48:58
2024-10-21 05:46:55
2024-10-21 05:44:52
2024-10-21 05:42:49
2024-10-21 05: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