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024-10-15 01:48:03
日本战国史倭寇到底是纯种日本人?还是夹杂了鬼子的大明海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倭寇,真的都是日本人吗?
这个话题争论还是蛮多的,有人说倭寇就是出海劫掠的日本人,也有人说倭寇的主体都是大明籍的海贼,里面真正的日本人并不多。
那么真正的“倭寇”,成分到底是啥呢?
其实从某种角度讲两种观点都没啥错,因为这个词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用来形容过两波不同的海贼群体,一波的确就是单纯的日本人,而另一波则是以大明籍的海贼为主。
也正是因为这两波人都被冠以了倭寇之名,所以经常被混为一谈,争论也就这么出现了。
如果谈倭寇,特指的是明嘉靖期间的倭寇,说它是以明朝籍海贼为主,这没啥问题。但如果没有“明嘉靖期间”这个前缀,就是单纯的说“倭寇”这个词,那说它是纯日本人也没错。
因为明嘉靖期间是“倭寇”的一个主要的活跃时间,而这又正好是日本的战国时期,所以这期日本战国史,咱们就来聊聊倭寇,看看倭寇到底是个啥。
他们在战国时期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和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倭寇这个词,并不是明朝时才出现。
前面的节目咱们讲过,中原王朝用“日本”一词作为他们正式的官方国名是唐武则天时期之后才开始的。此前经常称其为“倭”。
公元414年,这时候东晋马上就要亡了。此时活跃于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即将迎来他们最鼎盛的时期,刚刚登基不久还没有开启他宏图伟业的长寿王高琏liǎ,在这年给他爹也就是先帝好太王高谈德立了一块碑,碑上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好太王的生平。
正是在这块现藏于吉林通化集安的《好太王碑》上,第一次出现了“倭寇”这个词。
这时候正处在日本的古坟时代。换句话说,这时候的日本还没有统一的政权,所谓的天皇家族也还只存在于传说阶段(对于哪个天皇才是可考第一人有争议)。不过从这时候开始,他们也正在由部落联邦向统一集权方向进化,和大陆文明的交流也开始
特别的频繁。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正在互掐,倭人就渡海登岛加入乱战。根据《好太王碑》的记载,好太王击败了百济和倭的联军,夺得了大片土地,同时也救了新罗一命。
所以,《好太王碑》里的“倭”指的并不是海盗,可以理解为想要对外扩张的日本某官方势力,和咱们提到的“倭寇”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这时候的倭也就欺负欺负新罗还行,高句丽对其完全是碾压之势。甚至有日本学者认为,高句丽人才是日本人的祖先,是他们渡海登陆日本并统一的全岛,天皇家族自然也是高句丽人。这就是“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
到了元朝时,“倭寇”开始频繁出现在朝鲜的史书(《高丽史》)中。
虽然这时候,“倭”和“寇”还是两个词,前面是名词后面是动词,比如“倭寇金州”、“倭寇固城”,就是说日本人入侵了金州、固城这些地方。
但其性质和多数人印象中的“倭寇”已经一般无二了,都是“海盗”上岸劫掠。
此时正值日本的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时期。是一个武士说了算的大一统政体。
但他们的实力还是很有限,多数时间只能去离日本本土更近的朝鲜半岛。
甚至元朝时“倭寇”对朝鲜半岛的劫掠还有点报复元朝对日进攻的意思。但是不打元朝本土,而是去打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多多少少有点那个“打不过关张还打不过你刘备”的意思。
到了元末明初,日本皇室分裂,进入到了他们的南北朝时期。
因为政局混乱,很多武士就纷纷落草,在国内的就上山当强盗。其中伊贺地区的寺庙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不被这些落草的武士劫掠,就组织起了一支武装,这就是伊贺流忍者的前身。这个咱们之前讲过。
还有很多则选择了下海,不是那个“下海”啊。
这些下海的日本人就成了海盗,严重破坏东亚地区的海上贸易,同时他们也登陆劫掠。
此时的“倭寇”仍然都是日本人,而且活动范围扩大了,不再只盯着朝鲜半岛,山东、直隶、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倭寇的影子。
朱元璋因此大为恼怒,还遣使去了日本,要求日本官方控制倭寇。
因为在朱元璋的印象里,元朝时的倭寇就是有官方背景的,所以日本朝廷理应负责。
但咱们前面说了,这时候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日本的两个朝廷还在为谁才是正统互掐,就算有心控制,它也没这个能力。而且很多下海的倭寇就是这个
战乱时期的产物。
而朱元璋也没找对人,他认为南朝是正统,主要是因为代表日本皇室的三神器,也就是八咫镜、草薙剑和八尺琼勾玉在南朝天皇手里,所以他派人去的是南朝。但从镰仓时代开始,日本就是武士阶层说了算了,所以足利家控制的北朝更为强大,他们也最终消灭了南朝统一了日本,开创了室町幕府。
所以老朱的这个沟通注定是无效的。
南朝虽然弱鸡,但脾气还挺大。当时南朝的权臣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怀良亲王。这个怀良亲王居然把使者给杀了,气的朱元璋都动了渡海去打他们的念头,不过最后没能成型。倭寇自然也是没“剿”。
直至此时,“倭寇”一词指的都是纯种日本人。
这群从元朝至明初,由纯日本人组成,主要活动区域在朝鲜半岛(后期也在大陆沿海地区),以劫掠粮食和奴隶为主要目的的“倭寇”,被称为“前期倭寇”。
所以如果大家谈倭寇,只要不是特指特指明嘉靖时期的倭寇,而是单纯说这个词,那么说“倭寇”是由纯日本人组成的,这个说法是没啥问题的。
“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主要的区别其实还真不是成员籍贯,而是“经营项目”。
“后期倭寇”往往都会和“海禁”一词同时出现。
所以“后期倭寇”的特点就是,“走私贸易”。
嘉靖年间,曾在东南主持抗倭的唐顺之总结过:“倭寇之患起于市舶不开,市舶不开由于入贡不许。许入贡,通市舶,中外得志,寇志泯矣。”
这是明代很多人对于嘉靖倭寇之患的总结,认为大明的禁海政策是主要原因。
有道理,但不全面。
咱们前面说了,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前期)倭寇”是猖獗。
另一方面,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像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豪强在被朱元璋击败后,其的残余势力很多都逃亡到了海上,继续威胁着大明海疆稳定。同时,朱元璋对大明的税收也搞了了一个地域歧视性的政策,那就是张士诚等人的旧地,税收是高出其他地区数倍的。这导致这些地方的很多民众,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很多民众,要么从贼,要么通倭。
所以从明朝初期开始,大明就经常颁布禁海令。同时朱元璋还下令关闭了官方海外贸易机构市舶司。更夸张的是,《大明律》里甚至规定了造大一点的船都违法。
另外由于朱元璋派出的使者被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杀害,而后日本使者又卷入到了胡惟庸案,所以朱元璋也就彻底断绝了和日本的外交。
这使得明朝方面下海谋生的人越来越多,走私贸易也就逐渐成了规模。
靖难之役后,朱棣上位。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朱棣很乐意接受番邦的讨好,这其中自然包括日本。
朱棣重新接纳已结束南北朝进入室町幕府时期的日本前来朝贡,还封了很“识趣”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至此,日本官方就可以在大明的朝贡体系下与明朝进行贸易了,也就是朝贡的时候他们可以带些货物来大明进行售卖,走的时候再买一堆东西拉走,这种贸易形式被称作“勘合贸易”。
日本甚至很听话的接受了朱棣的指示,派兵捣毁了藏匿于对马、台岐等岛上的倭寇巢穴。
接受大明的册封,又对大明进行朝贡,理论上这一时期的明朝和日本,是属于宗藩关系的。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1408年,明永乐六年,足利义满去世,其子足利义持继承了足利义满的政治遗产。
因为足利义满在世的时候宠爱幼子义嗣,甚至想要废掉足利义持转而扶持义嗣,所以足利义持就要找外援支持,而他找的几个家族都是日本西部的势力,也就是倭寇活动主要的受益者。打击倭寇本身就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更不满的是幕府还独霸了明、日贸易,所以足利义持上台后就的回馈金主,不但停掉了与明朝的勘合贸易,还开始纵容倭寇劫掠大明。
所以,把倭寇之乱完全归结为禁海并不太客观。
尽管大明籍的海贼多是因为禁海或税收政策而干起了走私和劫掠勾当,但日本的那些倭寇则更多的是因为贪得无厌。
更重要的是,勘合贸易本质上是朝贡,而朝贡对于上国来说重要的是面子而不是利益。尤其是朱棣朝,他在意的是大家承认他的合法地位。所以明朝朝廷往往赏赐的价值要比对方上贡更多,而且人家来朝贡就要管人家吃喝,人家走的时候还要提供补给,所以这种贸易模式起码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是很重的经济负担。另外日本带来的商品有很多是武器,大明朝廷是不允许民间买卖武器的,所以这些武器只能由明朝政府来采购,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以至于明宪宗时期迫于财政压力都开始要求限制日方带刀剑来的数量了。
1467年,明成化三年,应仁之乱爆发,室町幕府名存实亡,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因为时局动荡,大量破产的农民、战败的武士、贪婪地商贾又都纷纷下海,和南北朝时一样,摇身一变成了海盗,前往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劫掠。
与南北朝时期不同的是,这回的纯种日本倭寇,劫掠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朝鲜半岛,而是整个大明的沿海地区。
以至于应仁之乱之后的近百年间,是倭寇最猖獗的时期,其中又以名嘉靖时期为最。
1523年,明嘉靖二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都组织了朝贡团队来大明贸易。
为啥会有俩朝贡团呢?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就没有统一的集权政府了,大家都各行其是,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这两拨人在到达浙江宁波后爆发了冲突,他们互砍不要紧,但殃及了浙江一地的百姓,甚至还与大明官军交战,战死者众。史称“宁波之乱”。
事件发生后,大明再次关闭了市舶司,明、日贸易中断,走私就变得更加猖獗了。
而这众多从事走私的团伙,很多都是大明籍的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汪直。
走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贸行为。
之所以在嘉靖朝集中爆发,还有两个客观原因。一是明朝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二是贸易需求也相应增加,除了东亚和东南亚诸国外,西方如葡萄牙等过也到了大明海域寻求贸易。所以嘉靖朝是一个生产力和市场需求都在激增的时期,但朝廷禁海。
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托·约·登宁的话:“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托·约·登宁的原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因为都在海上讨生活,纯日本人的抢劫团伙和从事走私贸易的海商武装集团慢慢融合交集。
有些走私犯打着倭寇的名号行事,有些倭寇受雇于走私集团,有些沿海地区的人还会给倭寇上岸劫掠充当内奸。而通过贸易,走私集团也会和倭寇团伙甚至是日本的一些地方大名有很深的关联。
以汪直为例,他巅峰时期的基地就设在日本长崎的平户。
所以,对大明朝廷而言,这些走私团伙与倭寇无异。
只不过为了区分,对其中的真日本人称为“真倭”,反过来不是日本籍的则叫“假倭”。
嘉靖朝的倭寇真假倭比例大概是三比七,真鬼子只占三成。
当然假倭也不全是大明人,也有朝鲜(高丽)人,只不过比例很少。
最后做个总结。
“倭寇”一词最早就是指由纯日本人组成的,以上岸劫掠为目的海盗团伙。
他们兴起于元朝初年,主要劫掠目的为朝鲜半岛,后期也会劫掠我国的东南沿海。
从元朝至明初,这些以劫掠为主要目的,并由纯日本人组成的海盗群体,可以称其为“前期倭寇”。
到了明朝中叶,尤其是明嘉靖朝。由于日本陷入战乱,指使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海盗。加上与日本贸易的断绝以及明朝长久以来的海禁,催生出了很多大的武装走私集团。这一时期,无论是继续从事劫掠,还是以走私为主的海上武装团伙,也都被称为倭寇。与“前期倭寇”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倭寇以走私贸易为主要目的,人员比例纯日本人只占三成甚至更少。他们被称为“后期倭寇”。
再到后来,“倭寇”又会被用来泛指日本侵略者。
所以不同时期同一个词的混用就会带来一些混乱。
而造成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明的海禁政策与市场需求和生产力提高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之下大量日本人铤而走险来大明劫掠。
这也是我们在这个系列下做这期节目的原因。
下期是前导片的最后一期,之后就会进入日本战国史的正片。
下期咱们来聊聊,日本的官制结构。
本期参考文献:
《“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 樊树志
《明代倭寇问题研究》 山根幸夫(日)/邱明(译)
《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时晓红
本系列主要参考文献:
《岩波日本史·战国时期》 今谷明
《日本战国·织丰时代史》 胡煒權
《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 吴座勇一
《战国日本》 茂吕美耶
2024-10-15 01:48:03
2024-10-13 04:14:37
2024-10-13 04:12:22
2024-10-13 04:10:06
2024-10-13 04:07:50
2024-10-13 04:05:35
2024-10-13 04:03:19
2024-10-13 04:01:04
2024-10-13 03:58:48
2024-10-13 03:56:33
2024-10-13 03:54:17
2024-10-13 03:52:01
2024-10-13 03:49:46
2024-10-13 03:47:30
2024-10-13 03:45:15
2024-10-13 03:42:59
2024-10-13 03:40:44
2024-10-13 03:38:28
2024-10-13 03:36:12
2024-10-13 03: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