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图片转文字?分享9个真正免费、超级好用的方法
2024-10-22 19:58:32
非遗科普 - 年例
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年例从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一般年例日期就一天,有的村是1至3天 ,翻秋年例则会出现在农历三月份以后。
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一带 ,以茂名、湛江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当地一个独特而盛大的传统文化节日。年例节庆活动表达了粤西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
年例主要的盛行地方有:高州、化州、电白、茂南、吴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头、麻章、雷州、徐闻,以及广西北流一带。
2012年,年例正式上榜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例,是粤西居民在春节过后的贺岁方式,是粤西地区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一个独特的节日。其隆重和热闹程度从交通状况就可见一斑--不少圩镇和村庄,会有交警专门到场指挥,下午5、6点高峰时间段交通近乎瘫痪,甚至有心急的客人将车子从农田里直接开过去 。
在遥远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于是祭祀之风盛行。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祭祀之风更盛,历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大规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中原文化、儒道佛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民俗相互渗透交融凝聚,形成了一个具有粤西特色的地域民俗。而由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村落或者部族,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还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演木偶戏、鸣铳炮、插彩旗等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百业兴旺、国泰民安。这种约定俗成的活动慢慢演变成一种包括祭祀、民俗、饮食等在内的大文化体,这就是年例 。
粤西地区的农村,从农历年初二开始(电白有个别村子是年初一就做年例),每一条村都有固定的农历日期作为年例日,各村有不同日期,也有不同村庄的年例节是在同一日。
大多数的年例举行范围是以社庙、土地庙、祠堂为中心,一条村或者数条村庄一起举行。年例一般是一条村一天,少数两天,个别村会有三天时间做年例。
年例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之分,大年例,每个村都有,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来的客人最多传统习俗项目最丰富气氛最热闹;小年例被称为"翻秋"年例,只有部分村庄会有,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举行,也有翻秋年例是在三四月份举行。
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一带 ,以茂名、湛江地域为主,不区分民系,只和地域有关。在这些地域内,无论是讲白话、涯话(客家话)、黎话、雷话的各村,都会举行年例。
年例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庆祝的形式,表现出粤西民众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表达了粤西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乡土归属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使得粤西人民说起过年的年味、民俗时倍感自豪。
年例,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习俗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
年例起源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它实际上是元宵节、庙会、粤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一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如今的年例。
"年例"节日,一般被认为是形成源于明朝。宋朝末年,在鉴江、罗江流域各地,随着南迁而来的汉族人数越来越多,汉族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当地的俚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至明朝时,进而全部汉化 。中原移民和北来的官员宣传中原文化,将祭社稷为主的民俗节日社火(庙会)传至当地,跟当地古俚人流传下来的鬼神文化渐渐融合,形成祭灶、燃灶火、游庙神、上刀山、过火海、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田旗、送吉贴、出花灯等一系列习俗。这种习俗也成为当时一种村庆文娱活动。
年例与元宵不同,主要区别在于:
一、 年例是没统一日子,它多集中在农历正月至二月间,还有"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有的地方举办两三天。而元宵则固定在农历正月十五一天,过了这天不叫元宵。
二、信仰不同,元宵称上元节,与道教三元说信仰有关,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而年例宗教信仰广泛,它祭祀的神灵有道教的三官大帝,也有佛教的观音菩萨,本土的冼太夫人,社稷土地,康王以至祖宗、树神、鬼等等。
三、元宵节是吃元宵,燃灯等,年例没有这方面的习惯,在古时,年例注重于乡傩驱魔逐鬼仪式。
四、年例盛行地区与古代俚人生活的区域相重叠,具独特的唯一性,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在该地区内,无论是讲白话、客家话、黎话、雷话的各村,都会举行年例。元宵则地域广泛,是全国的节日。
每当中国大地正在为过年而忙碌准备的时候,仍保留年例这一习俗的粤西人民却会在过年后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来。因在市区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并且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慢慢将春节转化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在农村,为民众所喜欢的还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农村民众不变的节目,许许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
在文革时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会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动,曾被下令停止。但随着动乱的过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粤西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可以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民的狂欢节,是庆祝新一年的来临、联络感情的节日。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跳花棚、飘色、舞春牛、舞龙、舞狮、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2024-10-22 19:58:32
2024-10-22 19:56:17
2024-10-22 19:54:01
2024-10-22 19:51:45
2024-10-22 00:27:19
2024-10-22 00:25:03
2024-10-22 00:22:48
2024-10-22 00:20:32
2024-10-22 00:18:16
2024-10-22 00:16:00
2024-10-22 00:13:45
2024-10-22 00:11:29
2024-10-22 00:09:13
2024-10-22 00:06:58
2024-10-22 00:04:42
2024-10-22 00:02:26
2024-10-22 00:00:11
2024-10-21 23:57:55
2024-10-21 23:55:39
2024-10-21 23:53:24